1
吴伯凡老师最近写了一篇文章《远离“精神乞丐”》,核心观点简单概括下就是:
乞丐既是一种身份,但更是一种人格状态,表现形式就是是否积极主动。
朱元璋“初为丐,后为僧,终为帝”的故事可以充分说明这个观点。一个有着乞丐身份的人,如果在精神上是积极主动的,那么他就不具有人格上的乞丐特征。他也许会成为一流的乞丐,也许会成为非乞丐成功人士。
2
按照吴伯凡老师对精神乞丐的定义,其实不仅企业里面存在大量精神乞丐,生活中也遍地都是。
一个人总有不顺心如意的时候,总有选择逃避的时候。起初有远大理想的人很多,死磕自己的也不少,最终实现理想的终究是极少数。那些选择妥协和逃避的大多数,至少在某一个阶段成为了精神乞丐。
所以有必要区分持续的和偶发的精神乞丐状态。
一个人想要获得财富自由,仅仅想通过花199块钱订阅一个《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来实现,并且不实践专栏所讲内容,那么这个人至少在这个专栏存续的一年时间之内就是一个精神乞丐。
同理,花钱买一大堆课程而不用心学习和实践就企图掌握某种技能的人,也属于这个范畴。
3
在看到精神乞丐这个词之后,很快联想到前年在公司内部流行的一个词,精神离职。
精神离职的状态和精神乞丐状态非常接近。顾名思义,人虽然还在职,精神已经离职。精神离职的表现,在网上查一下有一大把,简单说还是不积极主动。
要么是不积极主动解决工作上的问题,要么是不激励主动处理与上下级的协作关系,要么就是不积极主动处理自己的职业追求(想离职或者有新的职业追求但不行动)。
当精神离职这个词在公司内部传开的时候,很多人心里都打鼓了,生怕自己也被定义为精神离职对象被劝退。因为符合这个定义的人真是非常多。因为时不时想怠个工,或者心里骂某个领导,想跳槽……如果这种内心活动都不能有,简直有如诛心杀人。
4
所以,凡事要讲究个度吗?
其实凡事到了讲究个度的时候,就不好操作了。
正视精神乞丐和精神离职的普遍性是有必要的。作为一个有追求的人,察觉和消灭自身的这种状态则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