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的,昨晚和今天,我又和家里的马先生因为一些事情生气了。明明说好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的,但临到细枝末节,还是败给了自己。事后反思时,不自觉去搜了太多的情绪管理文章,想着一定要学习了正确的方法去规避“生气”,以防“生气大战”一再上演。
结果是,有太多的心灵鸡汤,看过后非但没学到方法,反而更加后悔自己的行为。当然,也有了纯理论的知识,例如情绪产生时,我们的大脑究竟是如何运转的;以及现如今在业界颇为流行的非暴力沟通等等。但因为太过繁杂,而现今又没了太多的时间真的去一一学习,所以又跑回“老本行”——玛利亚·蒙特梭利教育大师里去找答案了。欣喜的是,在她那里,我不仅找到了解决生气的方法,还认识了很多其他“偏离正轨”的现象。
熟悉蒙特梭利教育的人,应该都知道,其对老师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除了昨天我提到的科学家精神和耶稣门徒虔诚崇敬的爱之外,其对教师的心理准备也相当看重。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玛利亚·蒙特梭利讲到:“教师必须一开始就研究自己的缺点,以及她的坏脾气,而不是过分关注‘儿童的脾气’,或者‘纠正儿童的错误’,甚至是‘关注原罪’的影响。只有先清除自己眼中的沙粒,才能清楚地知道如何消除儿童眼中的尘埃。”
而在如何征服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的坏脾气时,她也讲到,通常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与我们已有的缺点进行斗争;其二是,控制我们坏脾气的外在表现(外在表现服从公认的行为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会使我们反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
但这通常是不容易办到的,即使我们承认需要纠正自己认识到的错误,但因为别人纠正而产生的羞耻心却不容易使我们轻易接受指正。我们会用崇高的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做借口,掩饰自己的缺点。例如,当我们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时,就会说:“我根本就不想要。”
这样的辩解实际上,并不是在保护自己,而是在保护自己的错误,是在把他们隐藏在所谓的“美”“必不可少”“共同的善”的伪装下。久而久之,我们就会说服自己,把那些明明是谬误的东西当做真理。这种错误,时间越长,就越难以纠正。
这就好比我保护自己身上一直都存在的缺点一样。本是自己不够独立,没有找到打发空闲时间的好办法,我竟埋怨起了和朋友打的火热的马先生。而且,还为自己的缺点找了顶好的理由——结了婚,夫妻不应该比朋友好吗?如果以后有了孩子,可还能如此……竟真如上面所说,至今,我还觉得自己做的贼对。
想想还真是可怕,因为,在这样情绪之下,还隐藏着另一种错误——傲慢。不知不觉,我竟然在自己友善的伪装下,有了这样的心态。幸而,马先生还不是了孩子,肯耐心地为我说道一二,让我理解其并不只是玩乐,有工作成分。如若真换了不能辩解的孩子,他会怎样呢?
是的,他定不会像成人一样用理性来判断待遇是否公正,但他定能感觉到某些事不对头。轻的,他会因此变得抑郁;而重的,他处于对成人的怨恨和对轻率行事的成人的反抗,就会用怯懦、说谎、出格的行为、没有明显理由的苦恼、失眠或过度的惊恐来表现,因为,他们还无法用理性理解清楚抑郁的原因。
而这些其实还不是人生气的最终结果,因为生气的最初状态就是一种暴力行为,当其与傲慢结合起来,就会发展成为专制。专制不难理解,就是古代暴君的统治方法。这时,人就扮演了造物主的角色,不但不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理所当然,甚至会角色自己这样做是为对方好。
虽然蒙特梭利博士的上述观点,有很多是对教师的要求。细想起来,我们在与成人相处中,是否也犯了这样的错误呢?太多的时候,我们带着内心的傲慢和愤怒,以及专制,去对待身边的人,而没有时时反思自己,让自己学会变得谦虚和宽容。试想,如果在每次生气之前,我们都能与自己的缺点进行斗争,控制好我们的坏脾气而不使其泛滥为傲慢和专制,何苦还会让“生气大战”一再上演?
而且,如若在孩子还未出生之时,就有了如教师一样的“心理准备”,还怕自己教育不了孩子吗?哈哈,先让自己偷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