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的方面来说这本书对于想要学理财的纯小白来说是挺不错的,通俗易懂,有一些干货的,阅读完给人有一些启发的。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富人不为钱工作”这句话,找工作不能只为钱去,还得考虑这个工作是不是自己喜欢的?是不是对人生的理想有帮助的?书中还讲到如果想让自己一直富有下去,最好弄明白会计这个学科,可惜我们很多人学会计只是为了考会计证,而很少将会计本来的功能——理财,真正地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上。
如果我们选择工作只是单纯的看重高薪,那很容易抱怨工作,很容易在工作中浑水摸鱼,积极性不高,那被开除的几率会更高。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地做为别人挣钱的打工仔,我们最好有点野心,在挣钱的同时想想,还可以在工作上获得什么,比如高效率的工作习惯,或者过硬地剪辑视频技术,知道整个企业是如何运作的。有意识地了解整个企业的动向,尽早把单一的收入途径转变为多种收入途径,狡兔三窟,才不会在被裁员时措手不及。
不得不承认书中的一些思想更新了我们的思维,但同时要警惕的是,书中的营销技巧也是促使我们对这本书产生膜拜的原因。
它站在我们的立场,说我们爱听的话。书中经常贬低穷爸爸,提高富爸爸,贬低学校教育,提高富爸爸的理财教育。之所以经常强调这个,是因为作者很清楚他的这本书的读者,大部分是想挣大钱的青年,明白穷是我们这些人的基本特点。而且青年人普遍不喜欢约束,多反叛,不怎么喜欢学校教育,觉得自己父母是啰嗦的老顽固。
所以本书投其所好,让你觉得这书很懂你,是你可以无话不谈的朋友,甚至是你的救世主。可是我们冷静下来想想,作者是不是只批判了一个我们都讨厌的事实?批判完之后,他也并没有提供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批判在学校方式的效率低,但是他并没有提供一个更好的方法,总不可能给每个孩子都配一个教理财课的“富爸爸”在身边吧。所以学校教育内容尽管你讨厌,但却不得不学习,因为这是你的基础。
书中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你赚到多少钱,而是你剩下多少钱,剩下的钱拿去投资,投资得到的钱再去消费、去购买奢侈品。作者想表达的是投资的重要性,但我们读者千万不要忘了找到工作挣到钱是这个逻辑链能成立的大前提。冷静想想我们青年时期能储蓄下来的钱是不是基本上是我们的压岁钱、零花钱?那也就是说还是得从穷父母的手中获得。就算等我们大学毕业了,或者假期打临工,是不是在前期还得做一段时间的打工仔?在如今就业压力大得逼考研名额扩招的今天,如果你不听学校教育,单纯接受理财知识,要找到能让你赚足一定储蓄的工作,是不是有点难?
我还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很多人迷“读书无用论”,经常拿着一个著名案例说事,两个兄弟,一个读书很厉害,一个读书很差出来混社会,结果读书很厉害的人很穷,读书差的人很富有。这个故事常被用来安慰读书不好的学生,但从此那些内向不爱说话,爱看书的孩子经常被人说是书呆子。现在知道了这是个故事,说不定谁编的呢,就算是真事,一个个例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在当时,一个故事能一传十,十传百,不是没有道理的,它反映了多数人的心中还是对读书的不重视,随便拿一个不知道真假的故事,都能成为自己辩驳的有力证据。我不希望《富爸爸穷爸爸》继续成为我们偷懒不学习的合理借口。
我在书中感受到的理财是一个不贪婪,不急躁,比较佛系,放长线钓大鱼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不那么糟糕的家庭氛围,都有利于我们积攒更多的资金。所以尽量搞到一个比较不错的成绩,和父母以礼相待,青年人有锐气,有冲劲是好事,但最好把这份冲劲用在克服各种困难上,而不要觉得有了一本书的支持,我们就更有底气和老师和家长“讲道理“了,能理直气壮地反叛了,对我们没有好处。
书中做的最差的地方,我觉得是讨论学习环节的内容,居然是把正文的内容在照搬一遍,然后提几个问题,出版商是认为我们看不懂这么浅显易懂的书吗?还是想把书费在提高点,多赚点钱?可是你好歹提炼一下,多角度去分析,或者找几个中国的例子来印证作者的观点。这么幼稚的恰烂钱的方式,我是第一次看到。
第二个不好的地方是作者的不择手段逃税的观念。以前好像总是听媒体说美国人都认为交税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这本书告诉我们未必。我也不太清楚了解美国那边的情况,但在中国我觉得是行不通的。单纯从我们个人利益来看,这种做法也欠妥。很容易联想到的就是范冰冰逃税的例子,她是逃了税,可是没有损失吗?失掉名誉这个代价也很沉重吧。所以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就算逃得了税,紧接着失去的东西真的是我们能承受的吗?
第三个不好的地方在于封面提到的根据当今世界经济形势做了大幅度更新其实是夸大其词。不过就是在原书的基础上找了几个现在能印证书中观点的例子,如便利贴一样,贴进书里面而已。个人感觉这些例子可有可无,并没有给我带来有用的启发。
读完整本书,我觉得其实要做到财富自由只要你愿意,从此时此刻就可以实现。方法就是一心扎在你喜欢的事业上,不要被物质欲望分心,不要听别人比较谁谁谁有钱。作者不是也说自己喜欢建筑物和土地,才选择房地产投资的嘛。假如你对投资不感兴趣,不要逼自己像作者那样选择房地产投资,选择你自己喜欢的,只要你足够的专注,也能在这个领域打出一片天地。
每个人的人生追求不一样,不一定要做“富爸爸”,“富爸爸”也没有什么可以趾高气扬的,能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是人生最棒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