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在自己班里上了《捡到一座城堡》的半本书交流课。备课时,纠结万分;就是到上课时,也还是有点糊涂。好在孩子们确实对这本书感兴趣,以至于不需要我这个“媒人”,他们和书就已经相处得很好了。光是看着目录回忆故事情节,就乐不可支了。
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之前为他们拍摄的各种照片,有去领书的,有在学校读的,有在家读的,有画猜读单的……再对照目录回忆故事情节,说说最“不可思议”的情节,然后画糖葫芦串梳理出书中人物。既然人物各有特征,我们又分别欣赏了描写他们的外貌、语言的语句,读一读,再归纳归纳,表演表演。就下课了。
课上完了。虽然气氛活泼泼的,但我不大敢去细想,因为我感觉里面的过程是扭来扭去的,不成一个系统。
听了导师的课后,突然有些开窍。和学生交流一本书,无非从两个方面:一是向外,与文本对话。关注文本的内容与形式,关注作者的创作动机;二是向内,问问自己,从作者那里得到什么启示,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启发(情感的、方法的)。
然后不同的文本,目标侧重点各有不同,策略也应随目标灵活变动。边实施边观察效果,不断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