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
2020.03.23 作为新教师,你中毒了吗?
2020.03.25 教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题记:我是一个公开课的受害者,下面是我很痛很痛的领悟……
在很多公开课上我们会看到,甲老师这样讲,效果很好,乙老师那样讲,效果也很好,就某一节课而言,这些不同教法下的学生都较好地理解掌握了本节的知识。但如果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待这些课呢?
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这些课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果,是教师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这种课的特殊性(只上一节而且还往往不是自己的学生),所以教师常常只能在知识上下功夫,花尽心思把课设计的精巧,导入力求新颖别致,创设强烈的认知冲突,甚至人为创造陷阱制造精彩,其展示性决定了这是一种特殊的课,是一种非“常态课”。
但名师走了之后呢?我们的课该怎样上呢?名师的课确实从某种角度向我们揭示出了某种可能性,但我们很清楚这种花大量心血打造的特殊课是不可量产的,这节课名师可能当初就用了一个周一个月来准备,而我们有那么多的时间吗?这是教师的困惑,接下来再从学生角度来看。
名师走了之后,学生该怎么学习呢?仅仅一节知识掌握的好还远远不够,那其他很多很多需要理解掌握的知识怎么办呢?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名师在一节课里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我想说的是学生在经过名师的这节课上学习后,是否获得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倘若不能,那么这节昙花一现般的课的价值又有多大呢?
我们的常态课到底该怎么上?对于一个时间和精力都有限的老师到底该怎么办?如何才能培养学生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常态课必须从一鸟独唱走向百鸟争鸣,在交流中学习,反思,修正,乃至发现提出新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爱上思考,爱上学习,这才是一个班级持续不断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一个班级持续不断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教师讲的多么精彩,而是教师是否善于组织引导学生展开对话,在班级培养出一种乐思善思爱分享交流的氛围,这种因素才决定着班级最后到达的高度。
听课另一个需要听的点是执教者对学困生的关注,大多执教者由于公开课的特殊性是不会关注学困生的,但我们心里明白,如果我们的课堂真的不关注学困生的话,那就根本谈不上教学质量的提高,真正那样上课的老师眼里还只有知识只有教法技巧,而没有人,所以那些敢于在公开课上关注学困生的老师是真正的高手,作为教师,我们千万不能沉迷于技术,我们必须着眼于活生生的人,而学困生这样的弱者尤其值得我们投以更多的关注和爱。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明白了上面所说,我们就会明白自己应该怎样上常态课,应该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哪儿了,也就会明白我们到底要从名师的课上学习什么。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掌握将来进一步继续学习的基础知识是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为什么到了二三年级就会出现差的无可救药的学困生呢?抛开智障的特殊情况不提,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对学困生不够重视,抓困辅困的措施不得力所致,而这一切从备课就开始了。
备课上课都要围绕学困生,一个教师最重要的感觉就是对学困生的感觉。一个教师备课时头脑中务必要有学困生,甚至要具体到某个孩子:学习这部分知识时他会遇到什么困难?相关的旧知他都准备好了吗?采取何种措施激发他帮助他?由他自己学习还是由其他孩子来实现?抑或由我出手?
杨亚伶老师观点:每一届学生都不同,老师光靠已有的学情经验出发进行教学准备显然已不科学,更致命的弱点是这种教学准备不具备当下对于此时此刻正在学习的学生的针对性。
如何在课前就准确了解班级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呢?
我想这一切都可以通过课前批阅预习作业来实现,必须通过预习作业让他们提前开始学习,他们的预习作业教师无论如何是要亲自提前批阅的,只为上课前对他们心中有数,这种方法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直接具体到人,尤其是学困生。
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正体现在他组织其他同学帮组学困生的技巧上。
要对学困生进行分类,哪些外向爱说适宜发言?哪些内向适合认真听讲或板书?哪些听讲不够认真需要提问反馈?
提醒:你要时时惦记着他们,却最好不要让他们感觉到你的特殊照顾。一厢情愿的帮助效果也很有限,若逼迫导致情绪上的对立则是最大的失败,切记切记!
最终我还是走上了一条和南明数学类似的路:课前:布置预习作业——批阅预习作业了解学情尤其是困生。上课:提问从困生开始迫其思考,当然我的态度一定是和蔼可亲的,适时引导聚焦,展开对话交流,解决疑惑或深化。
明白了常态课与观摩课公开课的区别之后,我忽然对教学不再恐惧焦虑了,我的心静了下来。之前的我越是执着于成绩,越是只盯着成绩,反而离它越远。越是眼里只有成绩的老师越得不到成绩,只有愿意和学生在课上共同编织共感共鸣的老师才有可能收获成绩。
第一轮教学之所以考的较高是因为我那时该没有那么执着于成绩,那时的我还很在意学生发亮的眼睛。成绩好坏具有太多的偶然性,从今往后我不会执着于成绩被成绩束缚,我只要组织引导学生展开对话,在班级培养出一种乐思善思爱分享交流的氛围,只要和学生在课上共同编织共感共鸣。抛开成绩得自由!
想在公开课上出彩,平时就要修炼这种组织引导学生展开对话的能力。
建议:每天针对自己课上对学生对话的组织引导写一个教学片段,不断积累反思。
《一节好课的标准》——转自清河061孟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