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是最好的雕刻师,艺术家则是最好的转化者。
根雕|汉族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因此,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大自然是最好的雕刻师。”
徐惠东说,我们在大自然面前都是很渺小的。这种认知让他对自然充满敬畏,也充满了发掘与探索的好奇心。
他的家就像一座根雕博物馆。各种奇形怪状的树根原料及作品,从院子一路摆到屋里,让人仿佛误入一个树根造就的丛林。
这些树根都各具特色。徐惠东偏爱崖柏、根包石,它们有自然生成的扭曲形状和明显的颜色变化,是天生的艺术品。
▷但这些树根的获得却并不容易。
优质的树根通常都深居于神秘莫测的原始森林或是险峻的悬崖峭壁。徐惠东需要亲自深入其中一探究竟。可以说,每一桩树根都来之不易,每一桩树根背后都演绎着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印象最深的是98年的时候,他看中了一桩古树根,原本计划十个人挖,结果土里都是石头,挖了四天都没什么成果,他都要绝望了。还是朋友宽慰他,既然已经挖了这么多天,就再坚持一下吧。后来又增加五六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挖出来。
▷既然喜欢,就要坚持。
这种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而得到喜欢之物的态度,也同样反映在徐惠东的学艺之路上。
徐惠东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考上了高校却因为身体原因不被录音,十八九岁的年纪,要说不伤心肯定是假的。所幸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和雕刻,迫于无奈放弃高考后,他决定学一门手艺防身。学艺的艰难自不消说,每个学艺的人都有一段相似的过往。
2003年经济萧条,对严重依赖出口的根雕市场造成了不小的打击。那个时候,一起去学艺的十个人中八个选择了转行。徐惠东也在犹豫。他们都在担心,这个传统手工艺制作的行业会不会就此消亡不复存在。
这个时候徐惠东的台湾师傅以台湾和日本的经历来开导他。师傅说,在日本,这种手工现在都是国宝级。行业虽不济,但总要有人去坚持做点什么。我们再坚持几年,这个行业肯定会好起来的。徐惠东定下心,不再动摇了。
▷事实证明师傅的眼光确实独到
2010年后,大陆经济转暖,这个庞大的市场仿佛一夜之间就恢复了消化所有作品的能力,工艺收藏的氛围也越来越好,一步步走入正轨。
还好坚持下去了,人生起起伏伏,让徐惠东颇有一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慨。
师傅对徐惠东的影响很深。他说,导师很重要,他会引导你怎么做,因为他们的眼光和我们的眼光不一样,他这个地域的差异,文化的差异,经济的差异,他不一样。
而徐惠东现在也带着徒弟。也许就像他说的那样,他喜欢根雕,因为它的自然性和天然的感觉。所以过渡到教学上,也是如此。他沿袭师傅的教育方式,培养学艺者的兴趣,强调自由和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力。
“七分天然,三分雕琢”是徐惠东信奉的根雕理念。但他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做的。
匠人在最初出师的时候,总是更喜欢展露自己技艺的高超程度。那么如何才能显得高超呢?就根雕而言,无非是繁琐到自己也觉得惊讶的雕琢,将原料变得面目全非。看起来高妙绝伦,却难免流于匠气。
▷但,只甘于做匠人的雕刻师不是好的艺术家。
对拥有三十年雕刻经验的徐惠东而言,技术本身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是每个雕刻师安身立命的基础,重要的是根雕的思想,即“读根的能力”。
你如何去解读一截深埋在土中数百年之久的树根的故事?如何去感知自然界那不可言说的奇诡玄妙?如何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大彻大悟融入到作品之中?
可见,雕刻师本身思想的高度、广度与深度,才最见功力。它将决定一件作品的最终走向和质感。有时只需寥寥几笔,却恰恰是画龙点睛。
由匠转艺,是徐惠东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也是他的理想。他笑着说,根雕早已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与自己生生相息,再也离不开了。
树根,是大自然遗留给世界的礼物。
而他,赋予了这份礼物思想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