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名唤布朗迪的老鳏夫,独自居住在滨海小镇哈堡一栋大房子里。每日在家喝茶、看书,偶尔去海边散步。孤寂的心境,冷峻的雕花铁门,四壁疯狂蔓延的藤蔓植物,将他紧紧锁在安静的庄园内。
他心脏不太好,假如一直保持这种平静的生活,即便与世隔绝,门可罗雀,依然可以安享余年,可他不甘寂寞,试图去打破这种平衡,便遽然断送了性命。
我们常说“不作死就不会死”,除了通常的恶搞含义,这个“作”字往往还意味着心态的失衡,欲念的失控。很多时候,一个鲜活的生命,就陨于一念之间。
象布朗迪这样,上了年纪,又有文化修养的鳏夫,对什么样的女人最感兴趣?对对对,这个女人最好与书有关,最好未婚、美丽,最好能与自己志趣相投,精神上能深度交流。
守寡多年的中年女子弗洛伦丝,知性、爱书,将经营书店作为排遣寂寞、回忆往事、成就自我、实现与人交流的最佳方式,深信“在书店里,人永远不会孤独”。这样一个女人,简直就是为布朗迪量身打造。
弗洛伦丝不顾小镇居民观念的保守、文化氛围的淡薄,以及与上流社会代表人物马特夫人的利益冲突,买下一间老房子,尝试着开起了书店。
马特夫人本想把那所老房子买来留作他用,没料想反被弗洛伦丝占了先机,抢了风头,扫了面子,掌握了文化话语权,是可忍孰不可忍。
为赶走弗洛伦丝,马特夫人撺掇上流社会圈子里的律师、银行家、权贵们无所不用其极,威吓恐吓打压轮番上阵。群氓也被裹挟,对她的书店冷眼旁观。没有人光顾,她只能自己一个人在书店里孤单地看书。
布朗迪偶然发现了弗洛伦丝的书店。对于一个爱书的人来说,不经意间在街道拐角,或是幽静的角落里发现一爿书店,心中必是惊喜的,仿佛看到老友,又好象找到心灵归宿,走进去,看一看,那是必然的了。
然而布朗迪是个与世隔绝,嗜书如命,又有怪癖的人。扉页作者的画像必然要撕掉,名闻遐迩的勃朗特三姊妹他嗤之以鼻,不去书店看书,却以书信形式请弗洛伦丝荐书。
弗洛伦丝读懂了布朗迪的征书信,为他推荐了《华氏451》,深得布朗迪意趣。弗洛伦丝似一道光,照亮了布朗迪蒙尘的心灵,让他在这个小镇第一次找到了知己和希望。
布朗迪枯木逢春,重新焕发了生机。对他来说,事情发展到这个阶段,还是可控、向好的,然而心境的翻腾,已然为悲剧埋下了种子。
书店在弗洛伦丝的苦心经营和布朗迪的支持下,惨淡经营,尚可生存,并逐渐趋于稳定。可是这脆弱的平静最终又被一念之差打破了。
1959年,弗洛伦丝拿到刚刚在米国解禁的《洛丽塔》,深为倾倒,视为神书,立即向布朗迪推荐。布朗迪也非常喜欢这本深刻剖析人性的杰作,为了表示感谢,邀请弗洛伦丝来家里做客。
这次近距离的交谈让两人的心靠得更近,布朗迪同意弗洛伦丝在书店出售这部书的提议。
《洛丽塔》在小镇的出现,授人以实,激起保守派的反弹,马特夫人更是不惜授意篡改法律条文挤兑弗洛伦丝,书店处境岌岌可危。
从不与小镇居民交往的布朗迪,决意会会马特夫人,让她放过弗洛伦丝。
马特夫人油盐不进,并没有把布朗迪这个没落贵族放到眼里。两人言语不谐,布朗迪愤然告辞,路上感到身体不适,在家门口的雕花铁门前倒下,悄悄死去。
无论背后有着多么复杂深奥的道德、人性、利益因素,决定我们生死荣辱的,往往只是一个念头而已。
电影《书店》纵剖,个别情节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