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在海量信息中都感觉到无法喘息,甚至在《得到》APP订专栏都有点儿犯难了,因为信息真的太多。
在过去一年里上十万+的专栏里,其中一个是万老师的精英日课,个人认为是难得的质量比较高的一个专栏,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并且大部分成体系。在海量信息里万老师又是如何提炼、关联和汇总和分析的呢?
有幸万老师专题分享了他的信息管理。就拿写作来说(或者工作写PPT),就算你有很多灵感,阅读量超大,要达到信手拈来也是很困难的,但是借助信息时代的超级工具就不一样了。今天也不谈什么自己的感想,就来复盘一下老师平常是怎样收集和管理信息资料的。
1、观点1:想要用大脑记住一切,基本不太
可能--人脑应该是用来想事儿的,不是用来记
事儿的,应该把人脑解放出来。
2、观点2:别指望什么都能靠搜索,如果看
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就马上保存下来。千
万别指望再能从网上找到,或许日后连关键
词都忘了。
3、工具:顺便安利下老师用的evernote (我
自己用的是onenote和有道的云笔记),有云
端和自己的服务器,可以多个终端同步共享
信息。
这里讲了三个经验,个人认为是说明了工具的几个重要功能和使用案例。
a) 采集:人脑不擅长提取记忆,但擅长识
别 。可以 给自己的笔记里面设置几个目录,做合适的分类,只要有灵感,或者觉得有意思的资料就把它挂到某个目录下。然后即便不惦记它也没关系了。
b) 合作: 资料可以和团队随时共享任一目录,团队成员可以知道哪一个分类是需要他们协助和处理的,不用发一堆邮件来说明
c) 创造:可以在一条笔记里插入另一条笔记的链接 (这个功能-我试了下云笔记,暂时没有的)。这个功能可以用在想法或创意上,把之前保存的资料用框架性描述链接起来,但在想法初期不用细究。可以积累很多创意,等到要用的时候再把整体素材一次串起来。并且这个工具还有一个神功能,能自动发现一条笔记的相关内容(已在笔记库中的,和外部最新媒体的),它在帮助你联想,绝对得力助手。
工具安利完了,老师最后还提醒了一句-如果现在还有哪个作家还在剪报、光用word写文章,那就会面临来自使用高级信息工具的团队的不公平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