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应寺
俗称白塔寺,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71号,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妙应寺,始建于元朝,初名“大圣寿万安寺”,寺内建于元朝的白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1961年“妙应寺白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辽朝时
妙应寺所处地区位于辽南京城的北郊,早在辽朝寿昌二年(1096年)便建造过一座佛塔,供奉佛舍利以及香塔、佛经等佛教圣物,后来毁于战火。元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敕令在辽塔遗址的基础上重新建造一座喇嘛塔。于是在当时入仕元朝的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主持下,经过八年的设计和施工,到至元十六年(1279年)终于建成了白塔,并随即迎请佛舍利入藏塔中。
1279年
忽必烈又下令以塔为中心兴建一座“大圣寿万安寺”。史书称,这座寺庙范围根据从塔顶处射出的弓箭的射程决定的,面积达16万平方米。然而根据当时街道和周围建筑物位置的推定,当时的白塔寺和今日白塔寺南北向的范围是基本相同的。作为当时营建元大都城的一项重要工程,寺院在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落成,因位于大都城西,所以又称作“西苑”。从此开始,这里便成为元朝的皇家寺院,也是百官习仪和译印蒙文、维吾尔文佛经之处。
妙应寺白塔
总高51米,砖石结构,白色体躯,塔基是用大城砖垒起,呈T形的高台,高出地面二米,面积为1422平方米。在塔基的中心,筑成多折角方形塔座,面积为810平方米,叠高9米,共三层,下层为护墙,二、三层为须弥座,每层四面各左右对称内收两个折角,因此拥叠出许多角石和立面。须弥座束腰部分,每块立面都被两边角柱及上下枭枋所衬托,整个塔座造型优美,富於层叠变化。座上的塔身是硕大的白垩色的覆钵体,形状如同葫芦;上半部为圆锥形的长脖子,有13节,称“十三天”顶上花纹铜盘的周围悬挂36个小铜钟。风吹铃铛铎,声音清脆悦耳。铜盘上坚八层铜质塔刹,高五米,重四吨,分为刹座、相轮、宝盖和刹顶几个部分。
白塔形制即源於古印度的窣堵坡式,中统元年,由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首传西藏,後传入元大都。妙应寺白塔融合了中尼佛塔的建筑风格,不仅具备内涵丰富的佛教意义,能适应各种活动的要求,而且更以其巍峨、情美的塔式,为元大都建筑增添了光彩和气势。
1978年对白塔进行了维修加固。施工过程中,发现了清代乾隆十八年(1753)存留在高塔顶部鎏金小境内的大藏经、木雕观世音像、补花袈裟、五佛冠、乾隆手书《波罗蜜多心经》、藏文《尊胜咒》、铜三世佛像、赤金舍利长寿佛等。
谒妙应寺题句(诗)
小蒐南苑驾言旋,跸入西城取路便。
因谒龙宫称妙应(南苑小驻回跸进阜城门路便谒妙应寺拈香),回思雁塔现耆筵(昨年正月初六日赐千叟宴时妙应寺塔顶轮下悬有哈达哈达者蒙古语谓奉佛吉祥制帛也塔高二十馀丈非人力所能升都人远近瞻礼外藩王公及各国使臣虔诚膜拜咸谓佛力神通不可思议曾有诗纪事)。
秉诚瞻礼无央众,纪事吟哦七字篇。
如故法轮收瑞帛(兹瞻礼妙应寺法轮如故而瑞帛因经岁风雨则已不见所谓色即是空真妄胥幻亦不二妙谛者乎),示真实际色空蠲。
乾隆题妙应寺(借用曾巩诗句)
风散异香禅偈静
鸟窥清呗法筵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