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单元开头我们就说,结婚成家,意味着一对夫妻离开各自的原生家庭,建立起新的家庭共同体。这个过程可能会很复杂、很艰难,很多人虽然身体离开了,心却未必能离开。除了我们前面说的忠诚转移的困难,还有另一种困难:夫妻双方确实想要离开,也想一心一意建设自己的小家庭,但他们还是从原生家庭继承了很多心理的痕迹,而这些心理痕迹还在深深影响着夫妻的关系。
原生家庭的心理痕迹
很多夫妻都说:我不想活成父母的样子,可是结了婚,不知不觉就变成了我父母的样子。
所以,在咨询室里遇到有困难的夫妻时,有时候我也会问他们:你们在怎么样的家庭里长大?你们父母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其中有一些来访者,完全不知道自己受了原生家庭的影响,只是一味责怪对方有错,直到我问他们和伴侣的相处方式,“是不是跟父母的相处方式有点像”,他们才会反应过来。
更多的来访者呢,就算知道自己受了原生家庭的影响,也不知道怎么摆脱。比如很多来访者会说:“我父母的关系并不好,我不喜欢他们的相处模式,我想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可是回到现实的婚姻,又不知道怎么做了。这样一来,发生在他们父母身上的故事,又在他们身上重演,就好像是在经历一个不断重复的轮回。
这一课我们先来看看,原生家庭对夫妻关系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至于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留到下一课再讲。
原生家庭是怎么影响夫妻关系的呢?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前段时间,我见到一对年轻的夫妻。两个人相识多年,开始一起创业。妻子比较能干,变成了公司里的骨干和核心,丈夫则做了支持性的工作。妻子总是嫌丈夫这也没做好那也没做好。尤其当业务遇到瓶颈的时候,更是经常当着公司其他员工的面责怪丈夫。丈夫很讨厌妻子这么做,可是因为不想跟妻子有冲突,他会有意无意地回避跟妻子的沟通。他越不沟通,妻子就越是生他的气,两个人经常为此吵架。
在一次咨询中,妻子就谈到了她的原生家庭。她说:从我记事开始,我妈妈就是不停嫌弃我爸爸。她总是说爸爸不够能干,不会挣钱,甚至连家务也不如别人做得好。而我爸爸呢,大部分时候都沉默以对,有时候实在忍不住了,就会忽然爆发,摔东西。两个人会因此大吵一架。那时候我还没有自己的判断,我也觉得爸爸确实不好,妈妈很委屈。后来我父母离婚了,我妈妈又找了一个丈夫。过了一段时间,她又开始嫌弃这个丈夫不够好,不仅不会挣钱,还不懂体贴人。
那时候我已经上大学了,不再无条件站在我妈妈这边,我也开始反思,是不是我妈妈自己也有问题?为什么她遇到的都是让她嫌弃的人?我暗暗提醒自己,以后我自己成立家庭了,不要像我妈妈这样。其实不用学心理学,你就看出来了,她嫌弃现在的丈夫,和她妈妈嫌弃她的父亲和伴侣的样子非常相似。虽然再三提醒自己,可是她还是不小心过成了妈妈的样子。
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原生家庭究竟如何影响夫妻关系,让下一代重复父母上一代的相处模式呢?有三种可能。
影响一:家庭位置和角色
第一种可能,是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塑造出来的位置和角色,会变成他在新家庭中习惯的位置和角色。
比如,上面提到的这个女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从小就非常独立。很小她就知道,自己没什么人可以依靠,所以也就慢慢习惯了不依靠别人,甚至有时候还会变成妈妈的依靠。从小,她就学会了洗衣服做饭,高中开始,她更是每年暑假都会给邻居的小孩做家教来挣零花钱。成了家以后也一样,她不愿意依靠自己的丈夫。在情感上依靠别人,会让她觉得不安全。可是内心里,她又很希望可以找个人依靠。想依靠人的愿望和不能依靠人的角色构成了一种矛盾和冲突。为了解决这种冲突,她就有了一个特别的想法:“不是我不想依靠,而是我的伴侣根本没法依靠!”于是嫌弃伴侣,变成了这种心理冲突的一个解决方案。
当然,她和丈夫的现状还有一些别的原因。当我问她,“既然你这么嫌弃自己的丈夫,为什么不找一个不一样的人结婚”的时候,她说:“我也找过其他的男朋友,也有比我现在的老公能干又有钱的,可是跟他们在一起,我一直都觉得只是玩玩,从来没有安下心来,认真地想过要跟他们结婚。只有遇到我老公,我才有一种安稳的感觉。”原来,嫌弃自己的伴侣,才能让她回到从小独立的位置上。被她嫌弃的老公,反而给了她一种安稳的感觉。
精神分析学派有一种说法,认为我们总是在异性伴侣的身上寻找父母的影子。也许我的这位来访者,在构建自己小家庭的过程中,也在构建着和原生家庭相似的角色和位置,并从中感受到了一种超越喜欢和讨厌的熟悉和亲切。
影响二:被继承的偏见
既然如此,为什么就不能好好享受这种亲密关系呢?虽然特别,至少也有熟悉和亲切嘛。
这就要说到原生家庭影响我们的第二种可能:我们会不自觉地继承父母看到伴侣的方式,把他们的偏见变成了我们的偏见。而这种特殊的“偏见”,常常决定着我们对伴侣满意还是不满意。
比如,故事中的妻子就继承了她妈妈的某种偏见。从旁人看来,她的丈夫也并没有那么不好。可是她带着一幅特别的眼镜看他,习惯性地认为“丈夫就是不够能干”。而这种看法本身,会让丈夫更加无法伸展手脚,变得更不能干。那这幅眼镜是怎么从上一代传承到下一代身上呢?这是由父母和子女之间紧密的关系决定的。
在关系中,我们越是认同一个人,越跟某个人有紧密的情感联结,就越容易从那个人的角度来思考和感受,从而把那个人的偏见变成了常识。
在这个家庭里,比起父亲,女儿跟母亲的关系更为紧密,所以就像海绵吸收了水分,母亲的忧伤自动变成了女儿的忧伤,母亲的目光也自动变成了孩子的目光。虽然有一天女儿长大,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和感受,这种影响仍然会以一种血肉相连的方式嵌入女儿的潜意识,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偏见,又把它放到了自己伴侣的身上。
影响三:对亲密关系的信心和态度
原生家庭的第三个影响是,它塑造了我们对亲密关系的信心和态度。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那些父母关系很好的家庭出来的孩子,对亲密关系有一种天然的乐观和自信,他们觉得保持一段长久的关系根本不是什么难事。而那些来自矛盾重重的家庭的孩子,对亲密关系则有一种很深的疑虑。他们本能地不相信一段关系能够持久,因此也不敢轻易投入到一段关系中。我的这个来访者,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她对亲密关系也有一种疑虑,总觉得好像关系不能持久。她也是犹豫了很久才最终决定结婚。
可是形式上的结婚和心理上的结婚是不一样的。形式上的结婚,只要办酒领证就好了;可是心理上的结婚,却需要对伴侣很深的承诺和忠诚,而这种忠诚常常来自对亲密关系的信心。虽然他们结婚了,但她心理上却一直不敢确定这段亲密关系是否能够长久。她想要靠近,却会感到不安,想要离开,又会感到孤独。在这种矛盾下,嫌弃就变成了一种折衷方案。
对伴侣的嫌弃,从来都不是我们不想要这个人,而是我们想要一部分,又不想要另一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她把亲密关系放到了一个不远不近的位置,“嫌弃、又在一起”就变成了对两个人亲密关系距离微妙的平衡。
当然,这只是故事的一半。故事的另一半,来自她的丈夫。他也有自己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在他身上的印记,也在深深影响他们的相处模式,以及他面对嫌弃时的反应。故事的这两半拼在一起,最后导致了这对夫妻的困境。
划重点
1. 我们从原生家庭继承了很多心理的痕迹,而这些心理痕迹会深深影响夫妻的关系。
2. 首先,原生家庭跟父母的相处,让我们拥有了习惯的位置和角色;其次,我们继承了父母看待伴侣的偏见,并把它们变成了我们的偏见;同时,它也塑造了我们对亲密关系的信心和态度。
课后作业
今天的思考题是,在你的原生家庭里,你的父母是如何相处的,这又如何影响了你和伴侣的相处模式?欢迎留言和我分享你身边的故事。
我们从原生家庭继承了很多心理的痕迹,而这些心理痕迹会深深影响夫妻的关系。 在我的原生家庭里,他们的相处模式是:1、爸爸各方面都比妈妈优秀,但是并不嫌弃妈妈,爸爸做小生意或干农活时,都是带着妈妈,让她给自己打手。2、我爸还喜欢给我妈发明昵称,总是用昵称叫她;3、父母双方分工比较明确:我爸是大总管(能力匹配),负责我们的教育,还有就是家庭经济建议他把握方向并主要负责,我妈给他打下手。家庭的收支账目他记得很清楚,很会理财,没有私心;4、我妈特别有自知之明,属于简单相信照做的人,但我爸确实值得她信任和托付,我爸不会欺负她,也不把她带沟里;5、我家奶奶充当了教育我们三姐妹的主要职责:待人接物的教育、价值观的养成、阅读习惯的养成、学习效果的检验……
他们这样的相处模式,让我明白,既然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小我要服务家庭共同体。夫妻之间要相互尊重,互帮互助,还要根据每个人各自优势来找准自己的定位,齐心协力建设家庭共同体;家人之间,不能以挣钱多寡、各自的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来论资排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