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与郝政权老师一起给图书馆义务帮忙,一边干活,一边闲聊。聊起师范的老人,他竟然不知道几个月前杨洪涛老师已去世,听我一说,他眼睛大睁,颇感震惊!而他又提起,于峰老师已去世两三年了,我却是第一次听到。顿时心里一沉,继而怅然若失,不胜唏嘘,又一位多年的老邻居走了,这辈子再也不能相见,更遗憾的是连最后的送别都没赶上。
感慨之余,细细回想和于峰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最难忘的是他的“笑”。纯纯的,没有一点杂质,如三月的春风,如冬日的暖阳,总让我感到满心的舒畅和温暖。即使我们多年不见,即使他已驾鹤西去,他的笑容依然那样清晰,依然刻在我的脑海中,依旧让我感动。
初识于峰老师,是因为他的广播室和我们的办公室相邻,我第一次从他的门前路过,从虚掩的门缝中,无意一瞥,他正襟危坐,正在播音,我吃了一惊,原来回荡在校园上空的优美动听的男中音,竟出自一个其貌不扬的瘦小老头。其实,他那时可能不到五十,只是身材瘦小,头顶光光的,看着有些苍老。
可能是我打扫办公室,想借他的簸箕吧,于是在他播音结束后,敲他的门。于老师拉开门,一张笑盈盈的脸迎向我,是那样的和蔼可亲。热情的和我打招呼,爽快的给我拿出簸箕,还问我喝水吗?从此,慢慢的熟了,我们也经常闲聊,于峰老师很真诚,大度,善良,温雅,难得的好脾气,好性格,是一个骨子里的真正好人。
于峰老师异常敬业,好像前几年他住在城里的家。那时候清晨六点多,喇叭里就放嘹亮的号音,然后是激昂的歌曲,校园就开始从睡梦中苏醒,开启了忙碌的一天,所以他一般早早的骑车赶到学校。一日三餐的时候,也是广播室播音的时候,上课期间,于峰老师就翻阅报纸杂志,精选内容。礼拜六的晚上,他还在礼堂放电影,为那些十六七岁就离家求学的孩子们带来快乐。说是礼堂,更像一个大仓库,平日空荡荡的,周六晚上,人山人海,常挤在里面看电影,我还在后面站着看过几次。在哪个年代,最好的娱乐活动,莫过于看电影吧?尤其是免费的电影,他的电影应该给很多孩子留下难忘的记忆,当然他们也不会忘了那个干瘦的,谢顶的,笑吟吟的放电影的老头吧。
后来,我们住在宿舍楼的同一层,我门前的楼道是他的必经之路,每次他都笑着和我寒暄。那时候儿子还小,常搬个小凳,坐在门口吃,玩,看书,晒太阳。于老师每次经过,总爱抚摸着他的头,逗他几句。笑着对我说,孩子实诚,心眼不多,是个好孩子。我答道“就是太憨了,没人家娃精明”,于老师嘿嘿一笑,认真的说,“男孩子就要这样,太精了,只长心眼,不长个子”。斯语犹在耳边,人却阴阳两隔,痛心呀!
夏天,晚饭后,我们会坐在楼道里纳凉,于老师从屋子里拿出小板凳,一人一个,又塞给我们一人一把蒲扇,当然,我们手里都端着自己的水杯。摇着蒲扇,听着树上的蝉鸣,海阔天空的聊,偷得浮生半日闲,悠哉悠哉,回想起来是那么的惬意。我那时年轻,不知天高地厚,性子又急,爱和人理论,往往是一腔热血,口无遮拦,直抒胸臆,还曾被人打过小报告。但在于老师面前,尽可以敞开心扉,无所禁忌,人与人之间友好关系,最高的境界莫过于信任吧!其实,于老师知识相当渊博,也许他平日总看一些报纸文摘,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只是不喜和人争,常微微一笑,静静的听。
于峰老师快退休的时候,却搬到学校里常住,背后的缘由无从知晓,也许是微弱的暖气让他在冬天好过。后来,学校要盖新家属楼了,有一天,他忽然敲我的门,依然含着笑,说“咱们向学校建议一下,能不能把宿舍楼改造成家属楼,房子亮堂,也省钱”,我一听,立马说“好主意,我赞成”,我那时手头也没有什么钱,买套新的,也是压力如山。可一想,这可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事,喃喃说道“好改造吗?领导能同意吗?”,于老师一听,讪讪一笑,“我也是想想而已”,当然,并没有人按他的话去做,何况宿舍楼是公房呀!最后,于老师也没有买家属楼,也许他当时手头和我一样紧!笑容后面也藏着生活的不易。渐渐的见面少了,再后来,他又搬回城里住,没想到从此永别了。
于峰老师这一生过得很平凡,如大森林里的一棵普普通通的树,常常被人忽略,但却是这千千万万的树撑起了一片蓝蓝的天。他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笑看这人生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那份工作。他亲手指导的一届届学生播音员,后来都成了各个市县广播电视主持的佼佼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虽然他没有在讲台上一展身手,但一样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别了,于峰老师,相信他的笑在另一个世界一样更加阳光,他走了,他的笑永藏在我的心中,继续感化着我,温暖着我,让我能像他一样面对人生的风雨,从容淡定,让我也一样拥有真诚灿烂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