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度被称为中国圣书,还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更加使论语充满了神秘色彩,增加了其光环。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通行本《论语》全文共20篇。《论语》用语录体和对话文体的方式,集中记录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论语》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是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后来又加上《诗经》、《礼记》、《尚书》、《周易》、《春秋》,总称为“四书五经”。
特别是《论语》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论语》更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
南宋时期,朱熹更将其发扬光大,更加突出《论语》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北宋政治家赵普甚至喊出“半部《论语》治天下”,更使其名声大噪。元代延佑年间,以“四书”开科取士,一直到废除科举制度,《论语》一直被学子士人倍加推崇。
《论语》在古代有三个版本,分别是《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孔子其人: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公元前496年至公元前484年,周游列国。公元前484年(周敬王三十六年)归鲁,一边杏林设坛教徒,一边著作,经他所删定的书,有《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汉董仲舒提出“罢黩百家,表章六经”,确立了孔子学说在中华文化中的主轴地位,后世统治者或儒生尊称其为圣人、文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经孟子而发扬光大,长期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
孟子从小学儒习礼,十五岁入学,“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约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孟子在邹鲁一带收徒讲学,门生数百人。
孟子生活的时代,各国诸侯最盛行的学术是兵家、法家。面对诸侯间的争战,孟子怀着救民于水火的救世理想,肩负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游说梁(魏)、齐、宋、滕、鲁等国。公元前319年,齐宣王继位,恢复“稷下学宫”,成为政治咨询、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于是,孟子再度前往齐国,被齐宣王聘为客卿。
孟子在稷下学宫吸收各家之长,突破了孔子的思想局限,较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君仁臣义、尊贤使能、以民为本、统一天下等仁政理论。孟子的仁政主张曾使齐宣王受到很大鼓舞和赞赏,但齐王欲武力称霸诸侯,与孟子产生分歧。政治抱负难以实现,孟子便离开齐国返归邹国。
孟子已六十多岁不再出游,在家乡兴学办校,广收门徒,与万章、公孙丑等弟子答疑解难,编著《孟子》。此书记述了他一生的主要言论、活动及其思想学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公元前289年冬至,孟子去世,享年84岁。经历代学者推崇,确立儒学嫡系传人之地位,东汉首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之大才”。元至顺元年(1330年),文宗皇帝加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
二子之学说,合称“孔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