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公司又组织了月度聚餐,而我再一次选择了缺席。心里像一杯没搅匀的咖啡,上层浮着同事们谈笑风生的倒影,底下沉淀着自己说不清道不明的怅惘。
说起来,我已经好久没参加过这类活动了。随着年龄增长,我越来越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事,并且不再像从前那样,为了“表现正常”而勉强自己去做不喜欢的事。就拿这次聚餐来说,我知道高高兴兴去参加,是一种选择;安安静静待在家里,也是一种选择,而我选了后者,仅仅因为这是我内心真正想要的。但有时候我也会困惑,这样的转变,到底算不算是一种成长呢?今天,我就想从自己的经历出发,从认知、情绪、关系这三个维度,好好梳理一下我的感受。
认知维度:清晰认知自我,合理判断选择
在认知层面,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和年轻时有了很大不同。年轻的时候,我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总担心自己不参加集体活动,会被同事认为不合群,错失所谓的社交机会。所以不管自己愿不愿意,只要有聚会邀请,我都会硬着头皮去。但现在,我更了解自己了,我清楚公司聚餐那种热闹嘈杂的环境,并不是我所喜欢的。这看似简单的认知转变,对我来说却意义重大。
不过,我也发现自己在认知上容易陷入误区。就因为不喜欢聚餐这种活动形式,我差点完全否定了社交聚会的价值。其实,公司聚餐除了吃喝玩乐,还有很重要的团队建设功能,能让同事之间增进了解,工作起来更默契。意识到这点后,我开始尝试用更灵活的方式看待这些活动。比如,我不能完全拒绝,只是减少频次,参与自己能接受的环节,和气味相投的同事碰碰杯,让话语在氤氲的热气里自然流淌,这样既满足了社交需求,又不会让自己感到疲惫和不适。我想,这就是成长吧,摘下非黑即白的滤镜,在灰调的生活画布上调和出更温润的中间色。
情绪维度:尊重自身情绪,合理调节应对
在情绪方面,我真的吃了不少苦头才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以前,即便心里对聚餐很抵触,我还是会逼着自己去,渴望融入,渴望被接受。现在,我不再这么做了,就像这次,我听从内心的声音,没去聚餐,回来陪东哥整理一会儿他的开心农场,然后一起上楼吃晚饭,是最简单的小碴粥和蘸酱菜,感觉特别轻松。
但我也明白,长期拒绝参加集体活动,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情绪,比如孤独感,或者担心被同事孤立。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我得在日常工作中,寻找其他方式和同事建立联系。在工作交流中更积极主动,参与一些小范围的工作讨论小组,和同事们一起探讨问题、分享想法。通过这些方式,既能满足自己的社交情感需求,又不会给自己太大的情绪压力。
所谓轻松,是允许情绪像窗台上的绿萝,不必追着阳光挪动花盆,只需在适合的角落舒展枝叶。孤独感也并非全然负面——它有时是内心与自我对话的契机,就像暴风雨后的湖面,静谧中蕴藏着深邃的波澜。
关系维度:平衡自我需求,维护社交关系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人际关系是无法回避的。公司聚餐确实是增进同事关系的好机会,我也知道自己长期不参加,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同事之间的亲密度。
所以,在工作中,我会补偿性的通过高效协作、主动帮助同事解决问题等方式,来建立更深厚的关系。我渐渐明白,好的人际关系,靠的是相互理解和尊重,而不是频繁参加社交活动。
回顾自己这些经历,我想我已经找到了答案。我这种对聚餐的选择,从能清晰认识自我、尊重自身情绪这点来看,肯定是一种成长。但我也知道,成长没有尽头,在认知、情绪和关系的处理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和我有类似经历的朋友们,也能从这三个维度去思考,做出让自己舒适,又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交关系维护的选择,一起在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