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月圆中秋时。
2018.9.23 周日 晴天(秋分)
01.
中秋临近。我这个异乡人,在异乡的街道上走过,眼前的风景,竟然也触动了思乡的情绪。想念的疼痛,在那一个不太经意察觉的刹那,潜滋暗长,攀枝错节。
又是中秋。
大街小巷,热潮涌动。步行街上左右两旁的店家门前,摆放着款式各样的鞋子,色彩艳丽的衣衫。换季了,也该添几件新衣了不是。
除了穿的,就是吃的最有市场了。中秋,是月饼的天下。在这座小镇上,最知名的月饼牌子,有两种:一种叫做丰镇月饼。一种叫做神池月饼。前者内蒙古某市的一个月饼品牌,有百年历史。后者,据说是邻省的一个牌子,于我,却是陌生。
02.
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这些年呀节呀的。吃的东西比平日里精细得多,也可口得多。
十多年前,还是个初中生的时候,常记得八月十五,家家户户的桌子上,都会摆上自家亲手打的炉馍。那炉馍最常见的是几种:一种是带馅儿的酥皮饼,有成年女子手掌大小。一种是不带馅儿的混糖饼,比酥皮饼略大一些。还有一种,大小与混糖饼差不多,不过是一圈一圈的,当地人称之为油旋儿。
一般人家,八月十五只做一点混糖饼,一来省时,二来省料。有条件的人家,讲究的人家,还会做一点酥皮饼。
饼的好赖,一方面看面的好赖,一方面看成本投入的多少。尤其后者,才是关键。油多糖多配料多,打出来的饼子自然色香味俱全。
打饼子常常是两户人家一起做。做完了你家的,再做我家的。
女人们醒面、揉面、压模子。男人专负责烤炉馍。炉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就是大号的平底锅,另一部分是带着把儿的大号铁盖子。铛底和盖顶上都放上炭火,火候的好坏是考验一个男人是否是一个响当当的烤炉馍好手的关键。孩子们自然也不会闲着吃便宜。给饼子点红点的,端着饼子送到炉铛里的,看羊的,提水的,抱柴烧火,打下手的。
忙忙碌碌一整天。屋里屋外,都是炉馍的香气。是猪油的味道,是白糖的味道,是炭火的味道,还是丰收的味道,欢快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打好了的饼子,被妇人们一个个放进了黑釉瓷坛里,在最上面,再放一碗白酒,最后用塑料封口,盖上盖子。据说,用这样的储存法,饼子大半年拿出来吃,味道如初。
02.
那几年,家里日子皱皱巴巴的。可是,每年中秋节,家里的桌子上,还是会出现一盘炉馍。有亲戚和邻居送来的,也有母亲自己做的。母亲精打细算,细致周到地顾及着每一个特殊的节日,还有我和弟弟敏感的心思。
有了炉馍,中秋也就像个中秋了。
可是,自父亲去后,就是除夕,我们也不怎么过了,何况中秋!
有一年的中秋夜,在姨姨家过。那天晚上,月亮一如往年的中秋夜,明亮皎洁,清透如水。姨父在院子里支起一张矮桌,姨姨把好吃的东西,一样一样,挨个端上桌来。月饼、包子、西瓜,苹果、桃子、葡萄等水果,还有几样精致的小菜。
过惯了清汤寡水的素淡日子的我和弟弟,哪里见过那么丰盛的晚餐!自然更是不晓得,那些东西上桌后,首先是要献给月亮的。我们只顾着举箸痛吃!当一个肉嘟嘟的包子只剩下瘪瘦的一角时,只听得一声嗔怪:“唉,咋就不能等一等呢!”
鼓着腮帮子,大眼瞪小眼,一头雾水,又不知所措。
姨父开始说献词。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稀只记得一句:“嫦娥玉兔伴你行。”现在反反复复咀嚼着这一句献词,回想着当年的场景,真真是对自己有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与悲哀。如若当年不是那么贪吃,如若当年,日子不是那么清苦,如若当年,心思不是那么狭隘,如若……如若那过去了的一切,都是虚幻,只记住了完完整整的献词,如今,这个月圆之夜,在他乡,我倒是可以拿来,聊以慰藉孤独和落寞了罢!
悲哉!悲哉!
03.
中秋只是一天又一夜。很快就过去了。那些年,因了阅历,因了年龄,因了种种不谙世事,所以,几乎不曾觉得那中秋与别日不同。
日子照旧过。书照旧念。该有的烦恼还是烦恼。去不掉的痛苦还是痛苦。
多年以后,再读苏东坡《水调歌头》这一阕词,才品咂出人生的几多甘苦,几多无奈。几许旷达,几许宠辱不惊的淡定。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04.
和母亲在一起,度过的中秋寥寥可数。有一年,在外地读大学。为了中秋赶回家,火车下,客车上,走了整整一天还没到家。深秋的傍晚,一个人,拎着一箱月饼,走在空旷的沙漠腹地。天色越来越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不敢停,更不能停。只能埋头走呀走。步行三十里,深夜十点,敲开了家门。
母亲披着衣服起来开门。看见是我,她的脸上顿时浮上了层层叠叠的笑容,好像石头落进了池塘,荡开了涟漪款款。
那一个中秋,母亲杀了一只鸡给我吃。返校的时候,她又带了一些钱给我。嘱咐我好好学习,不要想家,也不要想她。
可是啊,母子连心。我怎么可能不想她!
05.
中秋,是团圆之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是祝福之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这一轮月啊,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照耀着你我,也见证着岁月的沧海桑田。
一次,我问家里的那一位:“你有没有最想家的时候?”他顿了顿说:“有。”“什么时候?”“有一年要过中秋了,单位安排我值班。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那个中秋,我特别想家。”
久久地,久久地,沉默。我知道,这月圆的时候,原来就是思念泛滥,惊涛拍岸的时候。
而今,在这座异乡的小镇,居住了七八年。每年的中秋,都不曾回去,与母亲共度。每年的中秋,也不过是打个电话,和母亲聊聊家长里短。问问她中秋吃什么喝什么。也在每年的中秋前,给母亲一些钱,嘱咐她想吃什么就买什么。但是,我又是那么那么了解母亲。年里节上给她的钱,十有八九都被她存进了银行。从前的苦日子,她过惯了,也是过怕了。
其实,作为女儿,我更盼望的是,中秋,能和她一起过,哪怕只是吃一顿再简单不过的家常便饭,我也知足,我也欢乐啊!
06.
在这座小镇上当地人的中秋习俗是,送月饼给亲友。单位每年都会分几十个月饼给我们这些员工。同事们却还要从外面买很多。他们说,多买点,送人之外,自己也得吃。可是于我这个异乡人,几十个月饼已是庞大的数量。
每次提着沉甸甸的月饼,我的心里,亦是沉甸甸的,犹如灌进了铅块。每每这个时候,就不禁想起《十五从军征》里的句子:“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饭菜都做好了,可是,该给谁吃呢?月饼分好了,可是该送给谁呢?泪水从心底漫出,却没有拭去的勇气和力量。
遂,又想起那一首《涉江采芙蓉》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好一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故乡遥遥,万水千山,我这个漂泊的游子啊,何处才是我的归程?
又是花好月圆日,中秋团圆时。今年,婆婆和我们在一起。这个中秋,倒是少了一缕惆怅。
这个中秋,母亲还在老家,忙着一些琐事。她的中秋,注定要在亲戚家里过了。惟愿,她能多一点心安,少一些心酸。
家里,还留了一些月饼,留了一些红薯,留了一些甜玉米,这都是给母亲留的。过几天,她就会过来的。
我期待着,与她一起,共度那些即将到来的,美好的时光。也祝愿,天下所有亲爱的人,可敬的父亲和母亲,中秋快乐,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