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07 闫茜茜
《我是谁》【挪威】康斯坦斯·厄尔斯巴克·尼尔森/文 【挪威】阿金·度匝亭/图 王芳/译
康斯坦斯·厄尔斯巴克·尼尔森,1954年出生,她拥有作家、记者和教师三重身份。她经常用哲学的方法写作,以能够用儿童角度来看问题而著称。
阿金·度匝亭,生于1961年5月,挪威有名的图画书和儿童书作家。从1987年开始在挪威主修插画和设计工艺学,他拥有出色的视觉表达能力以及一流的绘画技术。他的《孪生兄弟》得到了“1995年布莱格奖”等挪威语言文学类的奖项。他还获得过 “1998年乌尼金沙图画书奖”。
《我是谁》讲述了小男孩威廉,有时候喜欢一个人躲起来。这样,他就可以不受任何人打扰,静静地思考自己喜欢的问题。“我是谁?”他抬头看着天空飘过的云朵,又在细细地思考着这个问题。他也拿着这个问题,去问了身边的很多人,可是每个人给的答案都不一样。妈妈说,你是我一个成真的美梦;爸爸说,你就是你;外公说,你是我的好朋友……可是所有的答案,威廉都不太满意。
当奶奶爬上他躲起来思考的小木屋时,他再次问奶奶。……遥远夜空里月亮和星星的光洒在树屋上。“你是那个提出问题的男孩,威廉。”奶奶说,“如果你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找到答案。”威廉给了自己一个微笑。它从内心感受到,这就是最好的方式。
“我是谁?”也许有人认为和孩子探讨这样的问题过于深奥,但是有数据统计,一个孩子平均每天会思考100个问题,有好奇的、风趣的、更不乏哲思的,每一个问题的背后都是孩子用“初心”看世界。在文中当威廉问大家“我是谁?”时,虽然每个人给出的答案都不同,但每个答案都有它的意义。“爷爷说威廉给了他生命的意义——威廉是爷爷生命的延续,思想的传承;外公说威廉是他最好的朋友——帮助了威廉对社会角色的认知;外婆说威廉想要是谁就是谁——这个答案则告知威廉每个人都有自我选择,选择自己想成为的人。”这些不同的答案,给予了威廉对自我认知的思想启蒙,也许小小的威廉现在不能完全理解,但在他日后的成长和学习中,可以使威廉更好的理解每个人的答案,也能帮助威廉找到他最想要的答案。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给予孩子正面的引导与启蒙。让我们的孩子热爱思考,勇于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