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我参与了潇洒姐拖延症的课程。原本以为自己已经足够了解拖延症,但听了课,课程对我很有启发。目前我只听到第四天的课,但在介绍拖延症的原理时,有两个观点对我非常有启发。第一个观点是:拖延症与其说是一种行动,不如说是一种对自我的判断。拖延症患者的核心难点是(负面)情绪。第二个观点是,由于任务没做而自我感觉差的程度,是主观的。任何人的主观感受是截然不同的。这两个观点让我意识到,我在接到任务时,对任务畏难的情绪,以及是害怕任务没做好后的沮丧以及失落的情绪。这两者都在我还未启动任务时就已经开始拖拽着我。从某个方面,我并不害怕有挑战性的事,但我有点害怕在做这件“看起来深不可测”的事情时,一是失控(我无法很好地评估进程和状态,以及在猛力死磕状态下身心俱疲的感受);二是失败(害怕任务完成不及预期后,我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听了潇洒姐的课后,我突然意识到:我对进程“失控”的畏惧,以及对结果“失败”的恐惧,都是在我接到任务后、还未启动任务前,我自己预先构想出来的。而这样不愉快的心理假设,就拖着我、让我很难全力以赴充满干劲地投入到新的挑战中。当我意识到,所谓的不愉快和不舒服,更多是我“想”出来的。事情就简单了。
这里也插一句,潇洒姐在讲课时说的一句话,我很喜欢。她说:“让焦虑者平静,让平静者喜悦。”
近来一段时间,我的生活平静、稳定而愉悦。我和老公早起游泳,很好。我在孩子们睡了后,还能投入心力(包括现在),使用电脑工作/处理事务一个小时。我又回到随手收拾家里,把家里保持得干干净净(还不断优化、美化)的状态。要知道,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的心为要辅导孩子们功课所累,为要收拾孩子们玩耍后凌乱的游戏区所累,为老公忙起来我们没时间交流、我又嫌弃他对我不够关心所累,又或者是为“天啊,我都忙碌了一整天,怎么全家人都睡了我还需要加班”所累。
现在,我的心不为这些杂念所累。这些事,都是我的事。对于简单的事,我一项一项列出来,做完打勾。难且专业的事,我会趁着生活空档的时间,一遍一遍想,一遍遍琢磨。就想潇洒姐在2025年效率手册前言里说的那句话“心想事成,是说心里面那件日思夜想的事、魂牵梦萦的事。当它真正在我心间,我心是它,它是我心,它才具备了成的条件”。“人生最重要的还是志趣”。
这周一,凌晨三点我醒了。三点半我起床开始工作,一整天持续在推动某个项目,中午也没能休息。期间开了三场会,一个部门周例会,一个和同事的沟通会,还有一个是和上市公司IR的一对一交流会。会议结束后,我又和团队一起讨论项目成稿,最终在七点完成。项目完成后,我继续陪孩子们,陪妹妹玩耍,陪哥哥学习,最后当他们都睡去后。我再继续陪着老公一起看书学习,最终在十一点左右去睡觉。
当我晚上完成工作时,我和妹妹饭后下楼在小区里散了会步。那晚,我的心情特别的放松和喜悦、释然。因为我知道我尽了百分之一百一十的力量,我努力了,我也做成了。这种努力过后的喜悦与惬意,我曾经享受过这种心情很久,我也在几年前丢失了重拾这份心境的途径。
但是,谢天谢地,我又回到我非常熟悉的轨道和状态中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