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学生“无米之炊”的实用策略

“一怕周树人,二怕写作文”,这句在学生群体中流传甚广的调侃,道尽了各学段学子对写作的畏难情绪。翻开学生作文本,常见问题如出一辙:开篇不知如何点题、事例不够典型缺乏新意、议论抒情空洞无力、语言平淡毫无张力,更核心的困扰在于“无话可说”——绞尽脑汁仍凑不够字数,最终只能潦草收尾。对学生而言,作文真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在写作的诸多难题中,“字数不足”堪称学生的“头号痛点”。想要帮学生攻克这一难关,“短话长说”是最直接有效的指导方法,其核心目标不仅是让作文达到规定字数,更要让内容饱满、有血有肉,真正撑起文章“猪肚”般的中段(开头求“凤头”精巧、结尾求“豹尾”有力,中段则需扎实丰盈)。实现“短话长说”的关键,在于掌握“适当增加”的技巧,具体可从以下维度切入:


丰富语言表达:通过增加精准用词或扩展句子结构,让表述更细致,避免“一句话带过”;例如在写动作时斟酌相关动词,借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补充细节描写:嵌入人物的心理活动、对话交锋、神态举止或外貌特征,让形象更立体;

-融入景物烘托:添加自然环境描写,用景致呼应情绪、渲染氛围,让场景更鲜活;

深化情感与思考:在具体语境中穿插议论或抒情,将事件与观点、情感联结,让立意更深刻;

拓展内容层次:围绕核心观点补充事实论据、展开道理分析,或通过联想、想象延伸情节,让逻辑更完整;

优化情节设计:适当增加人物角色、丰富故事情节,避免单一叙事的枯燥,让内容更有新意。


当然,“短话长说”绝非盲目堆砌文字,而是要以构思为根基、以语言为抓手,在“长”的同时兼顾“美”。以课文《爬天都峰》为例,若仅写“我和爸爸爬山”,情节难免单调雷同;但若是加入一位同行的陌生人——比如相互鼓励的老爷爷,便能自然衍生出对话、互助等情节;再描写天都峰“奇峰罗列、云雾缭绕”的景致,穿插“望着陡峭石阶时的犹豫”“登顶后俯瞰群山的震撼”等心理活动,最后以“坚持终能抵达”的议论收尾,文章便既有长度、又有温度。


修辞手法更是“短话长说”的点睛之笔。曾有学生写打篮球,不用平铺直叙的“传球、投篮”,而是用“篮球在指尖跳着圆舞曲”形容运球,用“弧线如流星划破夜空”描写投篮,再以“汗水是勋章,呐喊是号角,奔跑是青春的节拍”的排比收束——既用修辞拉长了篇幅,又让文字充满动感与灵气,读来令人眼前一亮。


可见,“短话长说”并非高深技巧,关键在于教师的针对性训练:让学生在动笔前就有清晰“可增加的方向”,在写作中逐步掌握“如何合理增加”,最终形成自己的“内容蓝图”。新课标高度重视学生的读写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在作文课上专项指导,更要在课文分析中渗透方法——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细节描写中提炼技巧,从《春》的抒情方式中学习表达,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练笔。


写作能力的提升从无捷径,唯有通过“方法指导+持续练习”的积累,让学生从“怕写”到“敢写”,再到“会写”,才能在笔尖下绽放属于自己的文字光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