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场听过于老师做的报告,也听过于老师上的课,最近又读于老师写的文章。总有一种这样的感受:在漫不经心处,能看出他的一片匠心(王崧舟语)。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启功语)。
今天拜读于老师的“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艺术”一文,总能感觉到于老师的匠心独运,别出心裁。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对文中的“饱经风霜”一词,于老师是这样安排的:他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呢?如果他才30几岁,如果他才40几岁,请你们展开想象,把他的脸刻画出来。这个教学环节,看似随机应变,实则是有意安排。说实在的,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确实新颖、巧妙,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之所以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完全是在学生读懂文章之后安排的。设想,我们平时自己的教学,有时在学生完全不理解的情况下,心中无内容的时候,就安排小练笔,那岂不是无米之炊吗?
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平时我们也有意安排过,可是总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今天看于老师的文章,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没有把写作教学当成课堂中的重点来训练,思想重视不够到位;二是对于每篇课文理解过于表面,分析不够透彻;三是引导不够巧妙,没有瞅准火候,所以学生写出来的内容,总令人不够满意!
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也会像于老师一样,把“写”挤进课堂,让“写”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