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不必向外寻求认可,博得他人的共鸣。只管走好自己所选择的路,知足者常乐。
似乎我们都期待着,他人可以与我们深度共情,理解我们的日常所思、所计划。
浮躁的时代烙印,知音难觅,情绪的宣泄口虽打开,但却得不到想要的回应。
我们的生活,总被这样的无奈所烦扰。可是,却不曾有过一个绝佳的办法,给自己最有效的情绪释放平台。
人,有无数种可选择的活法,也就有无数种挫折迎风而来。这些挫折,映衬在每个人身上,独一无二。向外诉说之时,他人会心一笑,或是浅表同情,慰藉的话语短暂萦绕。
这些言行举止得来的反馈,并不足以让难受的内心释放,反而强化了难过的当下感受,深以为然。
尤其是,当彼此所处的人生阶段不同,则更无法产生共情。比方我现在,还处求学阶段,路上遇到的挫折,无法向已经有家室的大朋友们倾诉。
当这些大朋友每天都围绕着“柴米油盐酱醋茶”、考虑生不生娃时,我还正在过着自己的“做题家”生活。学业是主要,其次是撰稿,向报社与其它官媒投稿写文,也同时书写着我的简书号。
都说五年一转折,确是如此。人生每过五年,就会迎来新的阶段。求学深造的学者,能以一个崭新的身份走入社会;工作多年的人士,每五年便是一个事业上升期;结婚数年的伴侣,或许孩子都有了几岁。
我们很容易想到,父母与我们,隔着好多个五年,是否更不能深度共情呢?
我想说,其实也是相同的道理。因为,父母并没能与我们一起,体验过我们现在所走的人生之路。他们,能够无条件地支持我们,不论经济上,还是精神上,已然达到了爱之深,情之切。
不在同一阶段的朋友,也是这样,给予自己关切的言语,或其他的帮衬,就已体贴入微。
小叙了这些,则可明白“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些许内涵:“山”,指的是人生阶段的每一个平台;“歌”,指的是平台中可以做好的当下。
连在一起,即是在说,若想让他人与自己同频,拥有对自己有利的情绪价值,就需要专注现在的平台,在现有的成长领域里发光、发亮,与身处同一平台的伙伴,产生思维的交融。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人生路漫漫,在什么平台,就做什么样的事,也就与什么样的朋友擦出情绪的火苗。像这样不急不慢,又精彩纷呈的人生,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