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苏东坡的人很多,林语堂特意为他作了《苏东坡传》,其中赞美欣赏溢于言表,余秋雨也在《东坡突围》也丝毫不掩饰对东坡的喜爱之情。
我也喜欢苏东坡,一开始只是喜欢,但却不知道为什么喜欢。
苏东坡诗词写的好人尽皆知,我也觉得写的好,但是无奈才疏学浅,词不达意,不能像课文的赏析那样分析得头头是道。尽管无法言说,也谈不上读的懂,却也可以从他的诗词中小有体会,找到洽和自己心境的那一部分感受。
所以我觉得他的词有一种魅力,不同于一般诗词的优美,他没有刻意用华丽的辞藻,诗风质朴,读来觉让人觉得和谐,舒坦,是很走心的作品。但其实这么说是不太对的,词人也许不曾刻意堆砌过华丽的辞藻,却也在作诗上独具匠心。因为细细考究就会发现东坡的词中引经据典,大有学问。
名家学士仰慕词作中透露出的学识和才气,老百姓读他的词作觉得心中畅达,不胜欢喜。不同的程度的人读他的作品会有不同的见解,却可以从其中各有所得,这便是所谓的雅俗共赏吧。我想也是东坡词作的高明之处。
至于我为什么喜欢苏东坡,其实在没有写下这些文字之前,我对他的喜欢单单停留在一种盲目的状态,只觉得自己喜欢却说不清楚为何喜欢。
关于如何评价苏东坡,我想了很久,一开始想出来“有趣”两个字,后来百度搜索一些有关苏东坡的资料,发现原来大家都说他是个有趣的人啊:“林语堂夸他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高人;李一冰誉之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第一大才子,至于孙涛说的更直白:和苏东坡有关的故事只有两个字好说——有趣。”
所以我决定换一个词,忖度了良久,想出来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词:“接地气”,倒也觉得还说得过去。
为什么如此评价苏轼?我的想法很简单,因为他爱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吃货,连他自己都曾自称老饕,自嘲道:自笑平生为口忙。
苏东坡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其中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东坡肘子”、“东坡肉”了吧,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其实有更多,如“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等等。
有人评价他说:诗中有食,食中有诗。评价很是恰当,翻阅东坡的诗词书稿,便会发现其中不乏有关食物的佳作:《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鲸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这真便是应了那句不会写诗的文学家不是好吃货。
其实一直佩服这样的人,就是那种柴米油盐都可入诗入画的人,原本平平淡淡的生活在他们的笔下变得有情趣起来,或者说他们使原本脱离现实的诗画有了烟火气息变得更加生动起来了。你会觉得,这样的人不是高高在上,神圣的一尘不染的诗人圣人,而就是一个吃五谷杂粮的你我他。
天哪,伟大的诗人竟然和我一样是个吃货,有什么能比吃的更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的呢?
苏东坡不仅仅是个吃货,他和你我一样有很多自己的小怪癖:
比如他晚上睡觉呼噜声特别大,大到他的妻子都无法入睡,但是他的妻子很贤惠,忍受着如雷的鼾声还要默默地给他掖好被角,让他安然入睡;
还有他的胡子特别稀,然后他的朋友秦观调侃苏轼说:“子曰:‘君子多胡(乎)'.”言下之意苏轼胡子稀少不是君子。但是苏轼很机智地反击:苏轼对曰:“不对,子曰的是“繁(樊)须小人也!”(注:“君子多乎”、“樊须小人也 ”都是《论语》里的句子);
他没事喝醉了酒也会耍个酒疯,半夜不回家在江边伫立凝望听江水流动的声音,这也就有了很有名的诗作《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爱吃,会打呼噜,和朋友调侃斗嘴,会撒酒疯,这样的苏东坡会让你觉得亲切的就像隔壁邻居家的老王叔叔。
苏轼是平凡的隔壁家老王,这样的他是平凡的。但真正的他又不能等同于常人,他到底伟大的。
对于他在文学上成就大家有目共睹,我对他知之甚少,不敢妄加评判。他的文学作品影响是巨大的,直到今天我们还热衷于吟诵他的作品,还会被他作品中那种豁达超逸的情怀所感染。
我想这样优秀的作品的创作与他伟大的人格是分不开的:他心怀百姓,刚正不阿,随性自由,胸怀宽广。
就拿他的一篇美食文《猪肉颂》来说吧,诗中提到:“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我觉得一句“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便体现了苏轼对那些财富占有者那种厌恶不屑以及对百姓的同情和怜悯,因此才有了这首诗向不解煮的百姓推广猪肉的食用方法,好让百姓吃饱吃好。
这么说或许有些牵强,因为更真实的原因也许他没钱,也吃不起别的好肉,只能变着法子的尽可能让自己吃好。但是我想说的是他真的是一个爱百姓的好官。他在为官期间做了很多为官者该为之事:例如给他所在之城实现了公共卫生方案,包括清洁供水系统和一座医院,疏浚盐道,修筑堤坝,赈灾救济.......这些事情更是不胜枚举,皆可考证。
评价一位为官者的一个重要标准便是看百姓对他的评价,爱人者,人恒爱之,爱是相互的,一位老百姓深受爱戴的官吏,必定是这个官吏也让百姓感受到了他对他们的爱。毫无疑问,百姓们当然是爱苏东坡的,这一点从他锒铛入狱,差点命不保已,杭州百姓集体为他请愿便可见一斑。
一个人的品格与秉性往往体现在对生活中别人看似寻常的细枝末节的一种执拗,在这里我还想提到一个关于苏东坡的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苏东坡和佛印看到佛桌上有一本祷告的经书。苏东坡看到有一条祷告文句:咒咀诸毒药,愿借观音力。存心害人者,自己遭毒毙。
苏东坡说:“这荒唐!佛心慈悲,怎肯移害某甲之心去害某乙,若真如此,佛便不慈悲了”他请准批改,提笔删改如下:咒咀诸毒药,愿借观音力。害人与对方,两家都无事。
虽是对小事的一种文人特有的执拗,但却又这不仅仅是一种执拗,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他已经习惯从善的角度思考,所以即使事情哪怕微小,却也觉得不对。这是一种对善的觉悟,这是他的宅心仁厚和博大胸襟。
其实,以一个词定义苏东坡是以偏概全的,因为他的人生经历坎坷曲折,他的性格想法会随之不断发生变化,他也并不总是一如既往地是一个有趣的,接地气的人。
文中所提到的这些关于苏东坡的故事大多是在在他被贬之后尤其是被贬黄州之后的事情,因为我觉得苏东坡的人生是在他一贬再贬之后才不断打开新的境界,或者说正是因为一贬再贬这样的人生境遇才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一个更层次丰富,更多元的苏东坡。
由于气质,才华和自然爱好所使注定了苏东坡必定是一个不凡的人,但是无疑以后的那些落魄的经历,让他的那些气质,才华和自然爱好得到了更淋漓尽致的激发和展现。
苏东坡是平凡而伟大的,他不是圣贤,他是平凡普通的人,是一个接地气的隔壁老王,但他却有伟大的人格,拥有豁达的心胸,拥有一颗博爱的仁者之心。
尽管东坡的才华是你我永远无法企及的,但是却真的觉得他是真实的值得你我竭尽全力去努力碰触的人,和隔壁的亲切的老王叔叔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