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有一个对潜意识新的发现:我和老公的互动关系本质上还是小女生找爸爸,想要被爸爸无条件接纳的无限宠爱的需求,我一直在玩儿这个游戏,玩了十几年,玩儿的不亦乐乎,不是昨天和华细聊这个部分,我可能还会一直在里面周旋,恋战。进而回顾很多时候和单位上级领导也是在寻找这部分,也是这个互动模式,想要被看见被夸奖被欣赏被照顾被偏袒被认同。。。
事实上也是丽红老师讲的那个部分,长大就是从母亲身边走开,从原生家庭走出来,去活出父母不曾活出来的那个部分,也是遇见自己成为自己的部分,在心理学上叫做共生和分离的课题,这个课题也是禅宗里面关于觉性照见自我,断掉一切妄想的部分。
后来我就意识到如果一个人因为童年的不曾满足长大后陷入这个怪圈(恋戏),那这个人的主体性就没有办法完整的发挥出来,因为在与人互动的时候无意识的将自己放在小孩子的角色和能量状态里,小孩子能做的就是博取家长的眼球,(所以孩子小时候家长要给与足够多的看见,倒不一定是满足),不会想着去承担去创造,那也意味着大部分本自具足的资源是被搁置或者蒸发了,也是现在比较流行的熵增部分的底层原因,也是武老师说的一定要去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深情的去做,那样你将在里面收获自己的主体性,看见自己的独特性,熵减也就发生了。内在的秩序感也建立了,幸福感也随之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