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长老师“千叮铃万嘱咐”,做人做事一定要有原则。语文课上更是用很多有关遵守原则的故事,用来教导我们。
但我觉得有时候原则是需要被打破的,一味地遵守原则就成了“墨守成规”了不是嘛!
昨天中午弟弟放学回来,连蹦带跳地跑到我身边,骄傲的拿出他昨天考的语文试卷给我,语气中带着满满的自豪:“妈妈,你看我昨天的试卷考了100分。”我发自内心的替他高兴,因为这是他努力的成果。
但翻看试卷时却发现了一处错误,老师没有改出来。弟弟赶紧拿笔出来订正。订正完我又拿过试卷看了看,又发现一处错误。这时候哥哥在旁边大喊到“扣掉扣掉,他没有100分。”
这时的弟弟明显心里有些不乐意,开始的快乐也荡然无存了。
掐指一算按我们曾经书本上学到的处理方法,当是拿出红笔给他打错,扣除相应分数,然后向老师坦诚的承认自己不该得一百分。
但我想说这些专家真的是硬凹人设!他们要么小时没有童年,要么就是没有孩子。但凡两样占一样也不会这么说。
孩子为自己考得一百分感到骄傲,和我们分享着喜悦,这时候给他一盆冷水浇下去,直接把他学习的自信给浇没了。对于这么小的孩子他有的可不是感到自己诚实了,更何况就算去找老师,老师也一定不会按咱们书上的套路来应对问题。孩子只会觉得妈妈太可恶,下次试卷再也不给她看了。
让那些狗屁原则一边去吧,我选择让孩子成为孩子,保护他的分享欲和对我的信任。我搂过他,肯定了他的优秀并对他说:“虽然老师没改出来,但是我们发现了错误把它订正出来。你看我们的火眼金睛可比老师厉害!妈妈为你能及时订正好错误感到骄傲。这一百分是你应得的。”
弟弟欣然接受,虽然没有了开始时的兴奋,但至少他觉得自己依旧是被肯定的。
原则是需要被打破的,要不然怎么会知道究竟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