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龙,字云卿,号武桥,别号虎冠道人,明朝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精通天文地理、善骑射、能诗词、工于书法,文武全才,举人出身,因征缅有功,加封副总兵。后因为人正直,不善政治,亦不善管理和排解部下纠纷,处事失当,被人弹劾罢官,赋闲在家多年。
万历年间,丰臣秀吉发动对朝鲜的侵略战争,朝鲜国王向明朝皇帝求援,万历三大征爆发。朝廷急召邓子龙将军。时年邓子龙已七十高龄,闻之兴奋异常,立刻起身投入战斗。每每抬棺木一口置于舰桥,以示死战到底之决心。露梁海战中,邓子龙率明朝精锐主力15000余人,与朝鲜名将李舜臣部千余人合兵一处,在海上与倭寇名将岛津义弘所率领日军水师展开决战,炮声数昼夜仍不停歇。邓子龙身先士卒,不避炮火,作战勇猛,亲率二百余人组成敢死队,重创岛津义弘舰队,然贪功冒进,所乘旗舰被击中起火,部下劝其弃舰撤退,被邓子龙拒绝,振臂高喊,此船为吾所守之国土,宁死不退。言辞掷地有声。激战中邓子龙头盔被打落,加之舰船火光冲天,危在旦夕,随时会沉入大海,邓子龙仍镇定自若,大声疾呼,须发戟张,神威凛凛。将士们皆受其感召,舍生忘死,全舰无一人撤出战斗,皆壮烈殉国。李舜臣见形势危急,急来救援,亦被敌军所围。激战中李舜臣被流弹击中,身受重伤,但严令部下不得后退,继续战斗,亦不得声张,以免动摇军心,言毕气绝身亡,与邓子龙将军一起葬身大海。主将虽然阵亡,但岛津义弘兵败如山倒,形势已不可挽回,全军伤亡惨重,残部五千余人仓皇逃出露梁海。经此一役,日军海上势力大大削弱,既无力组织大规模军事行动,亦无力配合小西行长的陆军形成立体化攻势,为最后万历三大征的全面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邓子龙牺牲后,朝廷念其有功于国家社稷,命其子邓大继、邓世忠承袭了他的职位。天启元年(1621年),官至游击将军的邓大继在抵抗后金浑河之战中殉国。永历六年(1652年),邓世忠效忠南明,最终在与清军的激战中阵殁。
时至今日,李舜臣在朝鲜和韩国人民心目中有很高威望,朝鲜半岛各地均有忠武庙祭祀。为纪念邓子龙与李舜臣的袍泽之谊,庙中常常同时供奉邓子龙,陈璘等万历三大征中具有突出贡献屡建战功的明朝名将。邓子龙在长达四十多年的军事生涯中在边境指挥了多次战斗,为巩固边疆、捍卫国防作出了重要贡献。邓子龙文武双全,其著有诗集《横戈集》、地理《风水说》、兵法《阵法直指》等。在福建、广东、江西、湖南、贵州、云南一带均有许多邓子龙的遗迹保存。不少地方和著名品牌均以邓子龙命名。其墓地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的英名远扬,深受世人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