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是一场生命影响生命的行动,但是不少新手妈妈在刚生完孩子还没适应堵奶、夜奶、抑郁等一系列问题时,就要面临着如何正确带娃的问题。
我们怀着欣喜和期待迎来了一个小生命,却对这个不会表达、无法交流的孩子束手无策,下面介绍几个一岁以内的孩子特有的生理特征,让我们更了解那个手心里的珍宝。
一、秩序感虽然刚开始带孩子的时候不知道孩子的秩序感这么重,但是我们家也在小朋友小时候的成长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了一点规律。比如,如果在一个地方住了一个月以上,对这个地方比较熟悉了一些,再换个地方,我们就知道她一定会闹几天,一般是两到三天才会稳定。
而这两到三天最辛苦的就是妈妈,白天夜里各种闹腾,实在是让人筋疲力尽,有时候还因为环境的改变过大而动不动生病。
以至于她小的时候,为了让自己稍微舒服点,也让她少折腾一点,即使非常想念娘家,我也很少带她回去常住,偶尔去吃个饭当天就回来。
也因为那时候还在上班,去住两三天就要回来,再三折腾实在麻烦。关于秩序感,即使现在快五岁了,孩子也还有很多地方会表现出来。
比如说,出门第一件事是换鞋子,还得把自己的鞋子摆的整整齐齐才行,有一点歪即使再赶时间也得慢慢收拾好再出门,而且必须是摆在她自己的那个位置,谁占了她的位子都要拿掉摆好自己的。
二、安全感
这一点我在亲戚家的小孩身上体会的最明显。他们家有两个孩子,怀二胎时正赶上妈妈事业转折期,非常关键,做的好了很可能以后生活又是另一番天地。
所以妈妈经常觉得二胎让她的一切计划泡汤,心里总是很埋怨,也非常抵触这个孩子。
孩子出生以后,妈妈也是耐心耗尽,经常不耐烦,以至于连他们家姐姐都经常会说:“我妈妈不喜欢弟弟,说要把我弟弟扔到垃圾桶里。”
姐姐总是担心妈妈会不要弟弟,所以非常关心他。
可想而知,身为当事人,二胎的弟弟心里安全感多么缺乏。平时见他时很少看到他笑,他也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调皮,反而整天只想黏着妈妈,动不动就会大喊大叫哭闹,而且一出生就消化不好,经常便秘,每次需要去医院才能解决问题。
自己内心的焦虑,加上孩子的各种生理问题,让这位妈妈更加烦躁,她的情绪严重影响了孩子,一家人陷入了恶性循环,直到现在孩子两岁多了,还不会讲话,总是围着妈妈转。
现在稍微好点的就是,由于孩子经常生病,妈妈也认识到他的很多生理问题其实来自于心理安全感的缺乏,所以也在不断调整自己,全心全意的陪伴孩子。
所以从她的故事里可以看到,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妈妈这个角色的扮演多么重要和不可替代。
调整自己,活在当下,放眼未来,不抱怨不埋怨,坦然接受自己的身份,也坦然享受这份难得的感情吧!
三、带娃烦躁期
这真是一本神奇的书,把孩子的成长过程研究的那么透彻,好像养孩子不过是像培养植物一样简单,也给了我这种曾经觉得养孩子难于登天的家长一剂安抚剂。
孩子小的时候,每次哭我都觉得很烦躁,那种催着妈妈上班的表现,一度成为我焦虑的来源。让我一天24小时都陪着她,实在是太痛苦了。
所以她四个多月的时候我就开始上班,因为对我而言,上班才是休息,上班我才能做自己,才不会整天被孩子困住。
现在看了作者的想法,他们研究孩子的哭声,研究孩子口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好像这些都是很好的科研素材,而不再是任务和麻烦。
也让我有了一些新的思路,似乎换个角度看待养娃这件事,可以减少很多困扰和焦虑。
曾经在我眼里,孩子可怕的哭声,也许只是她探索世界的开始而已,而我只把它当成焦虑的来源,疲惫的开端,从而忽视了对孩子探索欲的尊重和保护,只想着哭声赶紧平息最好。
记得我们家一岁以前,白天睡觉非常不安稳,一点声音就醒,好不容易哄睡着了半个小时就醒了。
晚上倒是睡得挺好,可惜我那时候下班特别晚,经常是她晚上七点就睡着了,我11点才能睡,早上她五点就醒了要我陪着玩,而我晚上喂奶整晚睡不好还要早起。
那段时间觉得带娃太痛苦了,只希望这样的生活早点结束才好。好不容易等她长大了,又有其他的事情要操心和担忧。
所以经常感慨,从怀孕的那一刻开始,我的人生就和孩子绑定了,没有一刻休息时间。现在想想,需要到什么时候,才能不再认为养娃是负担,而愿意停下脚步好好观察她,认真倾听她了解她呢?
直到遇到这本书,我才发现,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如果我们能利用这个规律,带孩子将会是一件非常简单而又享受的事情。
比如,孩子出生以后喜欢把手放在嘴巴里,我们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那很脏,于是不厌其烦的把他的手拿出来,其实就像很多育儿书里提到的,那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放宽心让他去尝试,不仅给自己减少了麻烦,还能培养孩子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这对孩子的成长而言也是及其重要的。
孩子有口的敏感期,有手的敏感期,甚至有不同年龄段的叛逆期,掌握养娃规律,带娃将不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