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越萧条,人们就会越焦虑。2019年年味还没消退,富士康、顺丰、碧桂园等大企业就相继传出裁员的新闻,虽然各有说法,但事实只有一个。身处在北上广的人儿,更是如惊弓之鸟,一有风吹草动,就草木皆兵;没办法,每天一睁开眼,就面临着房贷、房租、高额的生活费,生活已如此不易,禁不起半点意外。
但各种培训,线上的,线下的却如同遇到了返春,业务意外的好。很多人在焦虑的时候,往往就想办法让自己整天忙忙碌碌,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但所有目标不清晰的忙碌都是瞎忙”,就好像我们平时工作, 为了让领导觉得你有用,往往一接到任务就马不停蹄开始行动,等到呈现结果时,领导一声暴喝,才让你如梦初醒—又白干了,因为对于领导、对于企业而言,有效的结果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他们可以为苦劳鼓掌,却只会为结果买单,你的心酸、委屈在结果面前一文不值。
学习是必须的,但要用一种从容舒展的态度在这个焦虑的世界里有条不紊的奋斗前行。
怎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从容前行?看到趋势、理解规律、升级心智、自我跃迁---古典在他的书里谈到这个观点,于我而言,非常受用。
记得在上培训经理人班时,班上有一个同学评价另一个同学时说到:“她的脑袋里似乎有很多的格子,每个格子都有明确的分类,而她会把学到的知识分别放到相应的格子里,要用的时候,很容易就找的到。”当时对这句话只有印象,但并无深刻的理解,三年过后,看到当初那位大脑里有格子的同学成长的速度,才恍然大误,原来高手都是这样学习的。同样的知识,分门别类和一股脑乱装一气,咋一看,好像装的都一样,但前者却可以轻易做到学之有物,取之有用,而后者就好像把所有的宝贝都扔在一个大房间里,要用的时候不是想不起来在哪里?或者想起来,也要费更大的力气和更多的时间来寻找,两种学习方式产生的价值相差何其大?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调用知识、解决问题,而不是存贮。知识量不是重点,重点是知识提取的能力。
人类一直在尝试发明飞机,他们观察蝴蝶、蜻蜓和鸟的飞行,于是认为飞机的机翼应该像它们一样拍动,但是不管怎么努力,都做不出来。但是莱特兄弟换了一种范式—他们思考,飞机的机翼有没有可能不像鸟的翅膀,而是像帆船呢?这个想法一旦清晰,飞机的原理就呼之欲出了。飞机的发明不是科技的突破,而是认知的跃迁。
下面我们来测试下,看你的认和停留在哪个层面。如果说一名优秀的培训师可以从五个维度来评核:
如果是你,你会如何规划成长之路?A:先找到一个点深挖,达到100分,再去突破下一个,逐个击破;B:同样找到一个点,达到80分,紧接着找下一个点,也达到80分;请问同样的时间下,哪一位更容易达成目标?这个选择是不是和另外一个问题很象:是等我有100%的能力,我再争取那个位置?还是能力差不多时,我就先争取,然后再修炼?答案呼之欲出。为什么要学习底层逻辑?为什么要读经典、走四方、开眼界?因为需要看到全貌,看到体系,才会不执着在某一个单体里做到100分。也许有人说,基本功扎实很重要呀,是的,不可否认;但来不及呀,因为此时一小步的差距,在这个快速的时代,明天差距会被百倍放大,马太效应告诉我们:积累优势要趁早。
如果说一个人刻意练习,持续成长而带来的进步叫自我迭代,那么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运用周边的力量,整合资源,快速的跳跃升级,则是自我跃迁。如果说前者是线性成长,那么后者就是非线性成长,这种勤奋不是战术上的,而是战略上的勤奋。这就如同我所在的企业,一开始就摆脱常规的经营模式,没有受到量力而行的束缚,而是选择和巨人同行,整合全世界最优质的睡眠资源,不论是设计师,还是供应商、还是生产商,方向对了,再做到力出一孔,必定会事半功倍。
总结:认知的转变会带来行为的改变,行为的改变会带来能力的跃迁,看清形势,借助平台,资源整合,趁势而为,最终会带来能量的跃迁,而这一层层的跃迁,才能让我们赶上时代的速度,有条不紊的奋斗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