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一直很爱面子。
鲁迅先生曾经将“爱面子”视作中国的一种文化。
中国使臣去外国使馆拜访,十分希望能够从正门进入,否则,就是感觉丢了颜面。遇到耀武扬威的洋人,虽然不敢不答应其无理的要求,但临走时却要故意将他从边门送出去,心里偷偷窃喜挽回了一点尊严……
其实,不仅中国人,自古以来,古今中外的人谁不爱面子呢?
欧洲经济大萧条时期,英国媒体曾做过这样一篇报道:早上8点,人们如常地穿戴整齐出门。但其实,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早就被公司解雇了。
那段时间,公园里、商场中总是坐满了西装革履的人。他们拿着一份报纸,一坐就是一天。
晚上,到了下班时间,他们又搭乘各种交通工具,如期回到家中去。
这样的“戏”每天都要演上一遍,为的,不就是那点面子吗?
中国有句老话叫“死要面子活受罪”,有时还真是这样。
就像经济危机时失业的人们,明明一家老小都快要吃不上饭了,却还是不肯放下身段,去做一些“跌份”的体力活。
为了自己一点可怜的面子,拽着一大家子一块受罪,何苦呢?
仔细想想,你的面子,就那么重要吗?重过家人的平安温饱吗?
面子虽然重要,但若太执着于自己的颜面,反而会难成大事。
相比之下,许多小有成就的企业家,反而看得明白,活得通透。
太平洋集团前总裁严介和说,很多人宁愿受罪就是放不下面子,面子一文不值!脸皮可以撕下来扔到地上,再踹几脚!
华为集团总裁任正非更是直言,只有不要脸的人,才会成为成功的人。
其实,他们不是不想要尊严,只是想要谈成一份合同、做成一桩生意,就必须要放下面子、放低姿态。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早年创业期间,为了平息员工被竞争对手捅伤的意外事件,请人托关系找来刑警大队的政委。
不擅长社交的他,不会说场面话,只好一杯杯地灌酒,最后醉得一塌糊涂、形象全无。
丢脸吗?是丢脸。可是如果不这么做,学校还怎么开得下去呢?
既然“死要面子活受罪”,执着于颜面“难成大事”,那么我们是不是不必再守着“一文不值”的面子,而应当把它抛诸脑后了呢?
也不尽然。
当面子象征着一个人生而为人的尊严时,便是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去捍卫的。
1938年,日本攻陷中国。
在一个被攻占了的小县城内,许多百姓被抓去修筑炮楼。鬼子给每个人都规定了工作量,完不成,就要挨打。
一天,队里又抓来一名新“壮丁”——城里的教书先生。教书人哪里吃得消这种体力活,头一天,教书先生就没有完成工作任务。
收工后,鬼子让没有完成工作任务的劳工站成一队,然后挨着个地抽他们的耳光。
到了教书先生这里,鬼子打量了一下,然后厉声道:“眼镜,摘下!”
教书先生却一动不动。
鬼子生气了,大声呵斥:“你的,眼镜!摘下!”
教书先生冷冷地看着他:“你让我摘眼镜,我就乖乖摘下来让你打吗?”
鬼子被激怒了,拔出刺刀,抵着教书先生的胸膛:“想活命,就摘眼镜!”
可是教书先生昂首挺胸,岿然不动。任凭刺刀一点一点,刺穿了他的胸膛。
看着倒在血泊中的教书先生,其他劳工愤怒了。他们一拥而上,开始反抗。最后,六个看守的鬼子,被愤怒的百姓打死了。
如果当初,教书先生乖乖摘下眼镜,挨上几个耳光,是能活命。
可是他挺起胸膛,唤起了所有劳工生而为人的尊严,唤起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尊严。
《荀子·致士》中说:“尊严而惮,可以为师。”由此,“尊严”一词诞生,并延续了千秋万代
有些时候,我们不得不放下面子,去换回家人的平安温饱。
有的时候,我们不能拘泥于一时的颜面,小不忍则乱大谋。
但这些都不妨碍我们心中铭记,自己生而为人的尊严。
这份尊严,包含着责任,包含了智慧,还包含了什么可、什么不可的原则。
你可以放下面子,但一定要铭记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