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历史上的茶叶大师或者宗师级别的人物,不得不提到以下这几位:
第一位,茶圣陆羽。自古至今,能以圣人封号的,都是了不起的人物。陆羽终其一生持之以恒地研究茶学,并终成大器。他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经》,历经千年而不衰,为中国茶文化史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第二位,茶僧皎然。 皎然与茶圣陆羽诗文酬赠,成为「缁素忘年之交」,共同探讨饮茶艺术,并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风气,对唐代及后世的茶艺文化的发展有莫大的贡献。
第三位,赵州和尚。一句吃茶去足以让其在世界茶界占据重要一席。他崇茶、爱茶,不但自己嗜茶成癖,而且积极提倡饮茶,“唯茶是求”。因此,他每次说话之前,总要说上一句:“吃茶去”。茶修禅修一体,茶味禅味一味,茶密禅密一体,它使佛家茶有别于儒家茶、道家茶而独具特色。“吃茶去”这一禅僧机锋语已成为“赵州禅茶”的文化符号流传千载, 对于佛教界饮茶之风的鼎盛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提升了佛教茶文化乃至中华茶文化的文化内涵,是茶禅文化形成的标志。
那么是什么让他们成为一代茶叶大师的呢?笔者经过认真分析总结,要想成为一代宗师级别的人物,必须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天赋很重要。即使是现代社会,讲究公平和普及,你也不得不承认,与生俱来的天赋很重要。天资聪颖的人,悟性高,学什么都快,一学就会。所以自古就有神童一说,天赋极佳,出口成章,锦绣才华。茶僧皎然"幼负异才”,很小就精通佛教经典,又旁涉经史诸子,尤工茶学。所以他一生与茶为伴,爱茶痴茶,与茶圣结为莫逆之交,一生茶诗无数,并最早提出劝君少饮酒多喝茶的健康品茗之风。
其次,兴趣是老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随处可见。的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i就能感受到,如果对一件事情非常感兴趣,那你学起来做起来就很快,也不会无聊厌倦。如果你对一件事不感兴趣,那么将是度日如年浑身难受。陆羽从小在寺庙长大,却一直坚持不愿削发为僧。智积禅师只好让他打扫卫生、采茶煮茶,做些杂务。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陆羽从小就对茶学发生了浓厚兴趣,并有志于撰写一部茶学专著,这才有了后世传颂的《茶经》。
第三,机缘可遇不可求。机缘本来是一个比较微妙的说法,但是却又让人不得不信。赵州和尚从小出家为僧,一直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僧人。直到八十岁高龄时行脚至赵州,驻锡观音院才机缘得到,一句吃茶去顿悟成佛,开始弘法传道又40年。赵州和尚证悟渊深、年高德劭,享誉南北禅林并称“南有雪峰,北有赵州”,人称“赵州古佛”。
第四,百般苦去千般甘来。俗话说,勤能补拙,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陆羽为写茶经,立志到全国所有产茶区去考察游历,一路风尘,饥食干粮,渴饮茶水,吃尽世间各种苦楚,经义阳、襄阳,往南漳,直到四川巫山,经过十余年,实地考察三十二个州,才开始动笔写《茶经》,历时五年才写成初稿,其后又经五年增补修订,才正式定稿。此时陆羽已四十七岁,前后总共历时二十六年,才最终完成这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茶的巨作《茶经》。
第五,内外兼修兼容并蓄。老话说,能容百家之长,方成大器。古往今来,这种例子多不胜数。但今天,我们还说陆羽,当年他取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后,又遍稽群书,广采博收茶家采制经验的结晶,融会贯通,博采众长,最终自成一家。
第六,以德为先以德服人。中国的儒家学说,传统思想,对德行的要求特别高。即使你天纵奇才,如果德行方面不能令众人折服,那你也不可能成为一代大家。陆羽一生事茶,不为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所动,多次拒绝朝廷征召,隐居江南,专心写《茶经》。 茶僧皎然一生淡泊名利,坦率豁达,不喜送往迎来的俗套,曾作诗曰:不欲多相识,逢人懒道名。这些人都是大德之人,才能名垂青史,万世流芳。
天赋+兴趣+机缘+吃苦+兼修+德行,大师成长的道路也是可以公式化的,只是他们都将这些条件融合到一起,用一生的行动来检验和证明。同时,也是用一生的时间来不断学习和进步,所以,你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