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用一个例子描述了“自证预言”对我们的影响,并揭露出“自证预言”的本质:人的本质都是自恋的,一旦你说了一句话,出于对自己自恋的需求,你会爱上这句话,会千方百计把事情向你说的这句话推进,以此证明你说的是对的。而我们为什么总喜欢预言悲观的未来呢?原因是消极的自证预言减轻了对未知的焦虑和恐惧。
作者的心理咨询师朋友有一个女性朋友,四十多岁,长得漂亮,事业也特别成功,可是,她却总是遭遇家庭暴力,第一任丈夫如此,第二任丈夫依然如此。所以,这位女士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后来,她选择嫁给了第三任丈夫,这是一个性格脾气特别好的男人,从来没跟女性吵过架,同时也特别爱这位女士。可是突然有一天,这位女士居然又遭遇到了她这位好脾气先去的家暴。原来,他们因为很小的事情发生了争执,后来越吵越凶,这时候,这位女性突然指着她的丈夫说到,“你是不是想打我,我知道你想打我,你打啊,打啊,不打你就不是男人!”本来丈夫还是冷静的,但当这位女士反复说这些过激的话的时候,他就被洗脑了,本来他有一个积极的自我实现的预言,“自己是一个好男人”,但却被她妻子的预言洗脑了,“男人没一个好东西”,最后,很自然的没有控制住自己,对自己深爱的妻子挥出了拳头。
这个事例更深层的剖析了自己的内在意识对自我行为的影响。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人的本质都是自恋的,一旦你说了一句话,出于对自己自恋的需求,你会爱上这句话,会千方百计把事情向你说的这句话推进,以此证明你说的是对的。这就是“自证预言”。
这里有一个问题,把“事情朝预言方向去推动”,不一定真的就会将预言变成事实,在这里“选择性注意”就成了“自证预言”实现的关键机制:当我发出一个预言后,为了维护“我是对的”这份自恋,我的注意力会集中在那些符合我预言的信息上,而那些不符合我预言的信息,就被我忽略了。这样一来,我看到的世界,就符合了我的预言。
人太自恋了,而自恋,容易成为幸福快乐的大敌。自恋,至少藏着两层含义:
第一层自恋是,我是对的。所以,我说了事情是怎样的,就会把事情朝那个方向推动,用这个去证明,我说的是对的。正是这个原因,文章开头的这位女士,把好男人变成了家暴男,这样就可以让他们两口子和旁观者看到,这个男子在道德上是不对的,而他们关系中的所有问题都是男人导致的。
第二层自恋是,我比你强。在关系中,我要高过你,所以我地位高、你地位低的格局才会让我舒服。大家回忆下在《【心理学笔记一】:命运 | 潜意识就是命运》一文中的那个男子,就是出于这个原因,不找美女做老婆,而是找了一个远远不如自己的妻子。
了解了“自证预言”的本质后,我回头来看看自己发现类似的情况也很多,自己预言写作不好,所以排斥写作;自己的悲观导致不看好感情未来的走向,所以常常想放弃......原来这些都是自己潜意识的想法,自己给自己设了障碍。
自证预言本来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但为什么我们总喜欢预言悲观的未来呢?消极的自证预言减轻了对未知的焦虑和恐惧。
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的时候,人会产生焦虑不安。人的平衡机制会努力地去消除这种焦虑所引起的不平衡,我们的头脑中会催促自己尽快解决这种不确定,给未知一个答案。很多人会觉得自己非常害怕在悬而未决中等待,这种不确定感是这样地令人无法承受,因此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只为了得到一种确认感。这种对不确定的忍耐力其实是判别一个人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准。
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时,会想要尽快给自己一个答案,而这种答案往往都是消极的。因为只有消极的答案才会最大程度消除这种不平衡带来的负面情绪。这是因为,相比没有收获,人们更害怕失去。失去100块钱带来的悔恨,会大于捡到100块钱的欣喜。如果你预先给了自己一个正面的答案,当结果不好的时候,你需要处理的就是一种失去。此时你会感到强烈的被剥夺感,心理落差更大。而如果人们预先给自己的答案是消极的,当结果是好的,自然会非常愉悦;当结果是不好的,人们也会用“我早就料到了”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而且你感到的损失感是非常小的。因此人们在面对没有把握的事情的时候就倾向于做出悲观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