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余香袅袅
陈爱英
深圳的夜,有海风轻柔的抚摸,静谧,迷人。从碧海湾地铁口出来,沿着通往西湾红树林那条大道,两旁夜市的灯火依次点亮,人群熙熙攘攘,尽情享受着城市繁华深处的烟火人生。 每当我路过那些小巧玲珑的小摊,望着那些烤的滋滋冒烟的羊肉串,我的记忆便会飘飞到遥远的乡村,那儿有浓浓的父爱,如同清晨的炊烟,冒着一缕袅袅的余香,轻柔地萦绕在我的生命中,温暖而持久。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父亲总是为了家庭的生计而奔波在外。那时,父亲在煤矿挖煤,每天在井下工作八个小时,可以得到二元九角的收入。有一年父亲居然拥有了700多元的巨款。父亲无比自豪地告诉我们,那年他加班加得多,所以比往年多一些收入,除了交给生产队300多元,还用剩下几百元。并且父亲用剩下的钱给我们家多盖了一间小偏房。尽管如今早已经拆除,但童年的记忆确实随着童年的时光沉淀在我永久的记忆力。多年后我还在想象着父亲在井下作业的情形,每天都必须在井下作业,弓着腰,顶着煤框,从黑乎乎的井底把煤运出来,一筐一筐,一步一步挪动着。一筐一筐的煤会堆成一座座大山,身上的汗水也会湿了一身,又湿一身,如果每天用木桶接住那些汗水的话,应该也得有几担吧。每次父亲归来,那疲惫的身躯仿佛被岁月压弯,然而,他的眼神中却总是闪烁着对我们的关切与疼爱。每年回家总会给我们带来几个香喷喷的月饼,几盒甜蜜蜜的牛轧花生糖。印象最深的是,我会在半夜被母亲用那充满慈爱的温柔声唤醒。“醒来,醒来,快点起来,你爸爸回来了,有月饼吃哦!”那充满诱惑力的呼唤声直至现在还留在我的记忆里。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月饼是难得的美味,而父亲带回来的月饼,更是裹满了汗水和对家庭的牵挂。那月饼的外皮酥脆,内馅软糯香甜,每一口都仿佛在诉说着父亲的艰辛与不易。
记得读师范时的第二年,父亲去韶,绕路来到耒阳师范学校。我听说父亲来了,激动地撒腿往学校大门跑过去,远远地看到父亲在校园门口那一排夹竹桃下,眯着眼睛在人群中搜寻他心爱的女儿,只为把那一袋用白糖炒的黄豆和煮熟的鸡蛋交到我的手上。傍晚红彤彤的夕阳透过树叶映照着父亲布满皱纹的脸。我把黄豆塞进口里,香味顿时弥漫开来,久违的温暖遍布我那颗幼稚的心灵。父亲很快就离开了,还要继续去煤矿上从事那繁重的体力活。望着父亲离去的背影,我独自走在校园里,手里握着那袋散发着父亲体温的黄豆和鸡蛋,内心嘎登一下。一个俊俏男孩的身影浮现在我的面前,那是我刚进师范读书时特别熟悉的一个身影,孤傲,沉默,喜欢看书,他就坐在我的后面,每次他把书看完后,我都会从他那儿把书借过来看。后来,他搬离了我的座位,我们失去了联系。我的内心激情澎湃,如果送给他尝尝,他会不会挺开心?但我怎么给他呢?羞涩的我想着想着,突然看到了前面一个小个子男孩,是我们同班同学,把东西交给他,千叮咛万嘱咐:“不要告诉他是我送的哈。”然后一溜烟跑开了。之后无数个思念的日子掩藏着我一生最珍贵的情谊。尽管后来也一直不敢问他吃到了没?吃的时候神情怎么样?那袋黄豆和鸡蛋,带着父亲的体温和关怀,成为了我在学校里最珍贵的回忆,更成为情犊初开的我对班上一位异性同学表达情意的一种特殊方式。每一颗黄豆都圆润饱满,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仿佛在诉说着父亲的期望和鼓励,让我在师范校园里的林荫道上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冬天。
如今,父亲已步入八十五岁高龄。每年春节,他依然会在柴火旁为我们制作香喷喷的油炸豆腐。很多次,我都会悄悄来到父亲身旁,为父亲夹柴火,陪父亲聊天。那熟悉的香味,弥漫在整个屋子里,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情的浓厚。父亲的身影在柴火的映照下显得有些佝偻,那被烟火熏染的脸庞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可他的眼神中却满含着对子女陪在身边的无限幸福感。金黄酥脆的油炸豆腐,在锅中翻滚跳跃,仿佛是父亲用爱谱写的乐章。
父爱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成长之路,让我懂得了感恩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