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哲学家的分类,我们面对世界会展现三种立场。而生活中我们出现了错误的反应和情绪,往往是因为自己的立场放置不恰当。
第一种物理立场。简言之就是一是一,二是二,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比如我们跳一下会回到地面,用手触碰滚烫的热水会受伤等等。在物理力场下,我们会对我们所接触的事情有理所应当,不去控制,无法改变的态度。
第二种设计立场。简言之就是问题的根源在我不在你。比如钟表匠做了一个表,我们就应该觉得它是准的,如果它不准,我们就会修改我们的设计,或者用其他办法让这个表准。在设计立场下,我们有一个既定的意图,如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我们就会觉得有问题,就想要去改变它。
第三种意向立场。简言之,就是问题的根源在你不在我。比如孩子和父母之间互相认为对方应该怎样去做,如果对方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他们会互相认为是对方的问题。
举个例子,我们在飞机场听到噪音很大,但是不会去抱怨,因为我们用的物理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但如果是在家里隔壁邻居弄了很大的噪声,我们就会很生气并认为对方不应该这样做,这是因为我们用了意向立场。再比如说一句话:请上帝赐给我祥和,让我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请上帝赐给我勇气,让我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这上下两句就分别是物理立场和设计立场。又比如我们在一些情绪特别激动暴躁或者愤怒的时候,也可以自己反思,是不是滥用了意向立场?
但是意向立场一定没用吗?也不一定是。如果完全去掉了意向立场,我们就是一个没有态度的人。有些时候,因为意向立场而绽放出的情绪,可以让别人清楚感受到我们的原则和底线。所以即使当我们的修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也许本来心里没有真正生气的时候,也可以运用意向立场,比如发怒,来防止某件事情的恶化或者促进谈判等。
——整理自《伯凡·日知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