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沉墨国学经典诵读
春宫怨
(唐)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 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作者
杜荀鹤,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大顺二年(891年)四十六岁时中进士。最后任梁太祖的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
他以"诗旨未能忘救物"自期,故而对晚唐的混乱黑暗,以及人民由此而深受的苦痛,颇多反映。其诗也明白平易,且都是近体诗,但也失之浅率,不甚耐读。著有《唐风集》(十卷),其中三卷收录于《全唐诗》。
诗解
⑴婵娟:形容姿容、形态美好。
⑵慵:懒。
⑶若为容:如何去妆饰自己。《诗经·国风·卫风·伯兮》“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⑷碎:形容鸟鸣声纷纭杂沓,非一鸟独鸣,而是数鸟共语。
⑸越溪女:指西施浣纱时的女伴。
⑹芙蓉:莲花。
译文
早年因为容貌美丽被误选入宫中;
想要对镜梳妆打扮却又意态懒慵。
承蒙君王宠爱不在于美丽的容貌,
那教我如何还有心思去梳妆饰容。
春风和煦温暖鸟儿啼声清脆悦耳;
正午艳阳高照花影才会叠叠重重。
每年此时我都会想起乡间的女伴,
怀念当年自由欢快地采撷着芙蓉。
诗韵
历来写宫怨的诗大多不写春花春景,而总是秋叶秋月、团扇见弃之类。杜荀鹤却独出机杼,通过描写风暖花重来突出宫女的春怨。
前两句是发端。“婵娟”,是说容貌美好。宫女之所以被选入宫,就因为长得好看,入宫以后,伴着她的却只是孤苦寂寞,因而拈出一个“误”字,慨叹“今日在长门,从来不如丑”。
此刻,她正对着铜镜,顾影自怜,本想梳妆打扮一番,但一想到美貌误人,又不免迟疑起来,懒得动手了。一个“早”字,仿佛是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深长的叹息,说明自己被误之久。
次句用欲妆又罢的举动展示怨情也很细腻。这两句在平淡之中自有自然、深婉的情致。
三、四句用的是流水对,上下句文意相续,如流水直泻,一气贯注,进一步写出了欲妆又罢的思想活动。
五、六句忽然荡开,诗笔从镜前宫女一下子转到室外春景:春风骀荡,鸟声轻碎,丽日高照,花影层叠。
在欲妆又罢的一刻,透过帘栊,暖风送来了动听的鸟声,游目窗外,见到了“日高花影重”的景象。
临镜的宫女怨苦之极,无意中又发现了自然界的春天,更唤起了她心中无春的寂寞空虚之感。景中之情与前面所抒写的感情是一脉相承的。
“日高”,见出阳光的明丽;“花影重”,可以想见花开的繁茂。绮丽而妙,既写出了盛春正午的典型景象,反衬了怨情,又承上启下,由此引出了新的联想。
眼前声音、光亮、色彩交错融合的景象,使宫女想起了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荷叶、罗裙,一色裁成,芙蓉似脸,脸似芙蓉,三人一队,五人一群,溪声潺潺,笑语连连。
“越溪”即若耶溪,在浙江绍兴,是当年西施浣纱的地方,这里借指宫女的家乡。这两句以过去对比当下,以往日的欢乐反衬出此时的愁苦,使含而不露的怨情具有更为悠远的神韵。
从诗的意境来看,《春宫怨》似不只是诗人在代宫女寄怨写恨,同时也是诗人的自况。人臣之得宠主要不是凭仗才学,这与宫女“承恩不在貌”如出一辙。
宫禁斗争的复杂与仕途的凶险,又不免使人憧憬起民间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与宫女羡慕越溪女天真无邪的生活又并无二致。
它不仅是宫女之怨情,还隐喻当时黑暗政治对人才的戕杀。
此诗以“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一联饮誉诗坛,就全篇而论,也是一首意境浑成的好诗。古人评价此联之妙说:杜诗三百首,唯在一联中。
诵读音频请关注沉墨国学经典诵读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