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水浒讲江湖,江湖是三教九流的大杂烩。
三教者,儒教、道教、佛教也。三教之中,又分三等,三三见九,以此而生九流。
施耐庵出身科举,他虽官运不济,然享皇恩浩荡,自然对体制内支撑封建皇权的儒教推崇备至。于是,在他的《水浒传》中,统领梁山的老大理所当然就是儒教中人了。
不过仔细想想,梁山这个掌舵的老大,似乎还只能是儒教中人。如果在梁山的头把交椅上,坐着一个道士或和尚,似乎很不协调,也绝对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施老先生可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场面。
因此,即使在小小的二龙山上,鲁智深好不容易打拼个头把交椅,还没坐上几天,便被水泊梁山一口吞并了。
02
儒教宣扬君权神授,宣扬皇权与神权结合,神圣不可侵犯。不用说,皇帝们喜欢这种宣传,儒教自然成为各朝的传统国教。
皇帝们知恩图报,他们把儒家祖师孔子推上神坛,立为儒教教主,搏得众儒喜欢,众儒一喜欢,又反过来拼命拥戴皇权。
儒生出身的官吏,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宗旨,他们需要皇权与儒教的完美结合,为自己搭建一个施展抱负的政治舞台。
水浒中的宋江,正是如此一介县衙小吏。他身短面黑,江湖人称及时雨,外号名曰呼保义。
宋江一坐稳梁山一哥的位置,便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将除暴安良的梁山侠义,改换成替天行道的金字招牌。
与宋江想法相同的梁山好汉还有不少,他们大都是被逼上山的旧官吏,如林冲、关胜、花荣、秦明、杨志等,他们一心向往朝庭招安,梦想再回体制,端上金饭碗。
这些人在梁山都有不错的座次,属于一百单八将中“有文化”、“当过官”的儒家兄弟。
03
梁山高层中,入云龙公孙胜排名第四。前五个常委,四人皆儒,唯有公孙胜是道教人士。
公孙胜是个特别的人物,他神龙见首不见尾,虽享高位,却基本上长期脱岗在外。
脱岗没人管,还没人有意见,这就是公孙胜的水平。更奇的是,梁山有难,要他履职,宋江还得专门派人五次三番去请。
享有这种待遇,是因为公孙胜的确很有本事。他是道教高人,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施老先生把这个神迹人物,写得十分洒脱而美好,可见,他对道教是十分尊崇的。
梁山会法术的道教人物还有混世魔王樊瑞,他被公孙胜收服归顺梁山,一直生活在受碾压的阴影里,再无建树。
另外一位道教人物,就是行者武松,他是响当当的打虎英雄,梁山硬汉,属《水浒传》中的传奇英雄。他身着道袍,头戴金箍,腰佩戒刀,一付游方道士装束。
武松井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演绎的尽是一个个家喻户晓的精彩故事。
施老先生把这么一位旷世英雄硬生生拉入道教,为的是弥补公孙胜高高在上虚无缥缈的道家形象,同时也丰富并扩大了道教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力,可谓一石二鸟。
04
鲁智深的形象在《水浒传》中最为光辉,他集侠义、正气、智慧于一身,是中国人心目中英雄或侠客的化身。
他三拳打死镇关西,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单打二龙山、擒获方腊……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动人的传说,看似暴力,却是惩恶扬善的侠义之举。
施耐庵不讲佛理,他却通过鲁智深这个”花和尚”,塑造了一位类似济公的救世活佛形象。
古老的杭州六合塔,现在已是塔存寺废。但千年之前,这里曾疫过三位梁山的英雄豪杰。
鲁智深:征方腊后,回军途中,闻钱塘江潮信,圆寂六和寺,火化后葬入塔院。
林冲:征方腊后,在杭州染上风瘫,留在六和寺疗养,半年后病故。
武松:征方腊后,在六和寺出家,八十善终。
一僧,一道,一儒,同归一寺,先后出离升天。他们用不同的出离法,圆满地诠释了各教的教旨。
佛教修心,是故鲁智深能知生死,能入涅槃,终证佛果;道教修身,是故武松能以断臂残生,炼得真身,终获高寿;儒教治世,但处北宋乱世,奸臣当道,内忧外患,是故人臣无力回天,只能含恨而终。
这应该是施老先生的精心布局,因为干年以来,儒释道三教,正是这样互相融合,和谐发展,共同创造出了华夏的灿烂文明。
(永远平安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