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玥
真是令人费解,本是苏东坡的人物传记,又为何要花费整整三大章的篇幅写王安石?林语堂是如何安排写作思路的呢?这个问题,突然一提起,很多人都感觉到茫然。想必他们和笔者一样,在阅读过程中并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这从侧面反映了这三章潜在思路的流畅度。
在笔者看来,这三章不全是讲王安石,更多的是以王安石为线索串联起当时的政治局势——“流俗”派与“通变”派的争执与对峙,王安石变法从发芽到夭折。当时的政治局势当然是极其重要及不可缺少的,因为传主苏东坡也被卷挟于其中,无奈沉浮。王安石只是一个较为关键的引导性人物,林语堂需要将王安石作为一个小的切入口,引出当时复杂的局势,使其更便于理解,也使读者产生兴趣。如果对斗争之“首敌”的实力与个性都没有充分的了解,又有谁会对这场斗争产生兴趣?从这个角度看,这三章算不得喧宾夺主。
另一个原因,笔者认为,林语堂有意将王安石与苏东坡做了一个比较。王安石在政治上比苏东坡要得意,他得到了神宗的信赖,得以开展浩浩荡荡的变法;苏东坡站在王安石的对立面,他对王安石的青苗法之类不以为然,却没能改变什么,等到王安石垮台,自己也被贬去了杭州。这样看来,苏东坡是失败者,王安石好歹成功过;他们的人生境界呢,也自然是成功者高于失败者,王安石高于苏东坡了——其实,王安石古怪固执,粉饰太平;苏东坡通透智慧,淡然赴杭。孰高孰低,一眼可知!且从文采而言,王安石费心费力方能达到“偶尔完美”的境界,苏东坡却清新自然,落笔成章。又是一个对比,又是表现出苏东坡的成熟真实。
当然,私以为林语堂对于王安石的态度是有失公正的,他没有提到王安石的优点,只是专在挑他的毛病。也许是因为林语堂更喜爱苏东坡,王安石的性格不合他口味。但王安石本人是非常优秀的人,他开展变法,思想创新,行动勇敢;他既是诗人,亦是学者,素养顶尖;他与苏东坡亦敌亦友,乌台诗案时王安石是被罢黜的,可知道了苏东坡此时的困境后,他上了三年中第一份奏折为苏东坡说话。
在笔者看来,王安石固然有几分文人相轻的毛病,但终究不是林语堂笔下那个古怪偏执的“拗相公”。由此可看出,王安石在《苏东坡传》中被塑造的差劲形象,大半是在反衬苏东坡的明亮。
事实是,这三章的确是流畅、和谐,且经过考虑的。无论是人,还是文学,大多不爱平淡无味,而偏爱冲突的刺激感。文章运用的对比是一个能凸显文章感情偏向的修辞手法,这无可厚非,毕竟这是专属苏东坡的传记;并且,对传主没有主观感情偏向(无论褒贬)的传记,只会像本枯燥的历史书,怎可能比得过《苏东坡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