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是个人成长时期,而这个月读的书是《暗时间》。这本书核心的观点是强调我们如何利用那些“暗时间”去进行自我成长。
自从开始读这本书,我就意识到自己以前是如何浪费时间的,同时开始有意识的利用生活中的一切碎片时间去记录想法,思考会议学到的知识,通过这种有意识的提醒和练习收获的是满满的成就感。
自从意识到时间的宝贵后,又有了一种莫名的紧迫感。感觉自己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还没好好发展能力开拓眼界就已经三三十好几了,体会到了《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中所说的生命还没有来及发展和实现的恐慌不安。
由于意识到了问题,一时间想要快速全面改变的冲动油然而生。情绪上的着急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早起写作,每天都觉得能量满满,充满希望。这是一种极好的生命体验,我第一次体会带到了活着的快乐:相信自己的同时又对未来充满希望。
但理智上我又清楚,短时间内想要完成全面的彻底的改变是有难度的,况且成长这件事情本身就是终身的不断的螺旋式的更新的一个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在前期这个觉醒阶段,要保持高强度进攻姿态,完成学习方法的彻底更新或许是今年上半年一个主要的现实的目标。
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学习读书,那么首先就要确保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这件事情彻底抛弃以前错误的读书方法,把学习的效率提高,让学习的效果变好,让知识用到生活工作中,让改变切实发生。
那么如何衡量已经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呢?从认知到行动,从方法到工具,这个变化是全面深刻的。既有认知面上的更新,又有学习工具的配合,有时间管理方法的使用,又有把这一切落实到行动中的实践。
比如首先是在认知上。以前以阅读速度和数量为荣,其实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已,仅仅停留在“知道”阶段的浅层次的无效学习把希望寄托在了可能的知识碰撞带来灵感,这种方法固然有一些好处,但对于我们资源有限的普通人来说,并不是最适合的方法。
要果断的抛弃掉“以阅读数量和速度为荣”这个认知。建立“读书是为了使用,改变生活”的实用务实的目的论的认知。当然,这种转变可能会遇到一些惯性的阻力,当然完全抛弃泛读似乎也是不太对的。
其实我个人认为最合理的方式是精读和泛读结合,精读为主;功利阅读和非功利阅读结合,功利阅读为主。在目标导向的同时兼具兴趣随机性阅读,这样也更符合反脆弱的理论,价值更高一些。
好了,关于阅读的方法的事情总算是大致想清楚了。这就是写下这些文字的原因,写作就是在思考,写作就是在梳理思路,写作就是在自我检验,写作就是在理性化,写作就是在把模糊变得确定,写作就是在消除恐惧......
写作的好处自不必多说,对于写作的人不需要说,对于不写作的人说了也没有用。这件事情最大的价值在于对我们自己,第一次体会到这种巨大的兴奋,很多事情想清楚了就不纠结了,但人们的问题就在于大脑的内训和实时计算速度非常有限,需要一边写出来一边进行下一步思考,这样就能逐渐清晰。
很少有人能在大脑中光凭借思考就能深入的持续的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并且不忘记能在事后说出来。绝大多书人都要依赖书写或是画点什么。
换句话说,单纯的思考是低效的,思考需要有写作或者画写来配合,把思考过的东西记下来写下来,把大脑的关注力和能力解放出来,去思考下一步新的东西,因为大脑看似强大,但同时思考计算的能力其实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