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日至3日,河南省基础教研室在“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洛阳举行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研讨会上,上海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现场上了一节示范课《皇帝的新装》。郑教授的课无疑是成功的,现捡拾一二花絮,与同行们共勉。
花絮一:对课堂生成的处理
郑老师让学生回答骗子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时,学生有回答“狡猾”的;有回答“自私”的,突然有个女生站起来回答说“聪明”。只听这时郑老师问:“你从哪里看出骗子聪明?”该女生答“因为他懂得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郑老师接着问:“他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用的方法对吗?”该女生答“不对”。郑老师又问:“从哪里看出不对?”“从骗子要很多最细的丝线,结果什么衣服也没有织出来,全装进了自己腰包,这是骗人。”郑老师顺着该生的话说“对,最细的丝线说明丝的质量比较好,结果全装进自己腰包,这是不正当的手段。对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的人我们应该用褒义词还是贬义词?”“贬义词”“那聪明是什么词?他这时在耍——,我们应该给它加上——”“褒义词,小聪明,加上引号”。引导到这,郑老师又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人物性格分析。
听课听到此处,我不禁为郑老师“导而不牵”的教学方法和渊博的知识所叹服。
郑老师在听到该生回答“聪明”时,不是武断地判定为对与错,更不是强行把学生的思路拽回自己预设的教学流程。而是根据学生、根据现场灵活调整课堂的走向。真正践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不是带学生钻一连串的‘圈套’,跳一个个‘陷阱’”这句话,验证了“真正的好课是有‘一万’的准备却只有‘万一’的实施”的真理。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为了追求一气呵成的教学效果,强迫学生进入事先编程好的‘游戏程序’,强买强卖式”的教学者是不是有点启发呢?
另外,郑老师之所以在课堂上能从容面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与她深厚的文字功底、渊博的才识是分不开的。因为很难想象,一个知识贫乏、思维迟钝的老师面对这样的问题的时候,能够从容不迫,挥洒自如。所以我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个个都是人精,如果我们教师知识不更新,不充电,不时刻保持充足的“源头活水”,那课堂上瞠目结舌、恼羞成怒的现象会有;生拉硬拽、强买强卖式的教学方式更是普遍。这样我们的教学成绩会停滞不前,我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试想;哪个学生会喜欢一个教学呆板、知识匮乏、思维迟钝的老师呢?这是不是值得我们深思呢?
花絮二:用课堂留白践行课标要求
2011版的语文新课标有这样一句话: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注意:黑色字体,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必拿到台面上说“你要怎样怎样,不要怎样怎样”,而是潜移默化,是渗透。
这点郑老师做的很好,在讲《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的教育意义时,郑老师设置了“诚实到底难不难?”让学生去讨论。在讨论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发和教育,受到感染和熏陶。
我个人认为这就是留白。小说家海明威说过,文学创作讲究冰山原则:作家在文本中只露出冰山一角,读者需通过水面之上的八分之一去想见水下的八分之七。我想课堂也是如此吧。我们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一片想象的天空,让其思维自由的飞翔,实现其自我与作者心灵交流。有些东西我们不需要讲的过于直白,学生通过读、品、悟、想、议能得出的结果远比听来的效果要好得多。实际上学生读、品、悟、想、议的过程也是对文本咀嚼的过程,一如牛之反刍,聪明的同行们,你说是不是呢?
因午休睡时间过长,故夜过半仍了无睡意,夜深人静,胡言乱语之,如吓到各位看客,敬请谅解!
附一:曾经看过的一个课例,原文记不太清,根据记忆写吧,也是讲对生成的处理的。
这个老师刚讲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为了检测一下学生明白没有,就给学生朗诵一首古诗,让大家判断。老师读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时,同学们声音洪亮地回答道“间接描写”。“很好”老师对学生予以表扬后话锋一转:“为什么青少年也好,老年人也罢,行者也好耕者也罢,这么多人见到罗敷后,都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去‘观罗敷’,这说明了什么呢?”一个学生洋洋自得地说“好色”!班里一阵沸腾,该老师在停顿片刻后(我想此时老师应该在平息怒火吧,呵呵),在白板上写下“好色”二字,并在“好”字下加上了着重号:“同学们,‘好’字有两种读音,第三声和第四声,如果是动词,读什么音?请组词。”“动词读第四声,如:爱好、喜好、好逸恶劳、好大喜功。”“如果是形容词,读什么音?请组词。”“读第三声,如:好坏、好人、好主意、好方法。”“非常好!那么,你们知道‘好色’一词当中的‘好’是什么词性吗?应该读什么?”“动词,读第四声。”“很好!通过刚才的那段文字,那么大家能否用一个词概括罗敷的特点?”“好看”,“美丽”,“漂亮”,“酷”……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起来。老师连忙说:“大家说的都很对,常言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同学们异口同声,且面带微笑。
老师进一步指出:“所以,见到美好的事物,我们都很想欣赏一番,这是人之常情。不难看出,刚才那段文字中的青年人、老年人、耕者、行者不约而同地停下来观看罗敷,正是因为罗敷在他们眼里太美了,大家都想看个仔细。下面大家试着比较一下,如果说罗敷真美呀!太美啦!美得无与伦比,美得妙不可言等,这样是更具体了呢,还是更抽象了呢?”同学们高兴地回答:“更抽象了。”“对,如果一味地说她美,只能给大家留下非常模糊的印象。如果通过众人的反映来写罗敷的美,读者就会感到具体真切,而且能给大家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也常常听说某某是好色之徒,这‘好色’是指心怀邪念的男子沉溺于情欲,贪恋女色;而‘爱美’是对美好事物的欣赏、钦佩。两个词有本质区别。如此说来,用“好色”一词来概括刚才那些人的表现公平吗?”同学们众口一词:“不公平”。
最后该老师小结:“通过我们大家刚才地分析,在记叙文的人物描写中,应该注意到什么和什么的结合,才能收到较好的描写效果呢?”“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
附二:微信上的段子,证明现在的学生思维敏捷,是人精,老师不看书不读报,很可能吼不住哦!
老师问:树上十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了一只,还剩几只?学生就问了:老师,是无声手枪还是其他没有声音的枪?老师说:不是无声手枪,也不是其他没有声音的枪。学生说:鸟里面有没有聋子?老师说:没有。学生又问:在那个地方打鸟不犯法吗?那些鸟里智力有问题的吗?有没有不知道飞的啊?有没有母鸟啊?算不算怀孕肚子里的?老师气急了说:都是公鸟。学生又问:性取向有没有问题?有没有因为情侣被打中,自己主动留下来殉情的啊?老师晕了。
所以,现在的老师要有知识,有技能、才能教好学生。
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