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共享单车,也有了共享充电宝,共享的风潮刮得轰轰烈烈,但是否还想过要有一个共享爸爸?
近期,某家居品牌就给大家讲述了一个关于共享爸爸的故事:
故事的男主人公叫威廉,在一家名为“共享爸爸”的公司工作。威廉的工作内容,就是向那些需要爸爸陪伴的家庭,提供租借爸爸的服务。业务火爆至极,作为公司业务骨干的威廉一共扮演过两百多位爸爸,而那些家庭选择他作为“爸爸”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爸爸特别忙。
威廉为了忙于工作,忙于“成全别人的家庭”而错过了儿子的生日。威廉的妻子为了不让儿子失望,便租借一个爸爸,也就是威廉的同事。看着窗外笑语盈盈的“一家人”,看着本该属于自己的位置正在被他人取代,威廉百感交集。
直到那一刻,他才幡然醒悟:
原来,在这个时代,什么都可以共享,但对家人的爱,你只能定制。
这个带着黑色幽默的故事,折射出的是真实的社会现象。当今社会,爸爸的“缺位”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家庭问题。
01
家庭是小家,社会是大家。生存和发展是每一个生命体的共性需求。家庭和社会各司其职,家庭保障生存土壤,社会提供发展渠道。爸爸和孩子因为生命体成长归属于不同的阶段,彼此的需求倾向是不一样的。
作为成年人的爸爸需要通过走向社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发展需求大过生存需求。发展需求越大的爸爸跟社会的关联越紧密,因而也越有可能脱离与家庭的关联。这个问题对于大部分的中国式家庭都是一个横亘在身前的鸿沟,甚至许多成功人士也难逃此困局:
签署过数不清的合同文件,却忘记了在孩子的作业上签名;
飞遍了世界各地,却无暇参与孩子的家长会;
为应酬觥筹交错,却没有时间跟家人一起吃顿热气腾腾的晚餐。
但反过来看孩子,整个性格和人生的塑造可能需要经历十多二十年,慢慢的才能成形。成长过程中,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此消彼长,直到发展的需求大于生存的需求,孩子最终经由家庭踏入社会。在孩子发展的早期阶段,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责任感缺失”来指责爸爸的缺席,其实只看到了爸爸们在家庭当中的“缺失”,而忽视了爸爸们在社会当中的“进取”。
02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依赖父母双方的能量输出。但结果会发现,相对于倍受指责的爸爸,妈妈们在育儿方面鲜少受到苛责。这并不是因为妈妈没有作为生命体的共性需求,而是这种共性需求中的发展需求部分已经被或人为或社会的一些因素弱化了,转而强化了作为生存需求的部分。
受历史影响,传统社会对妈妈的职责已经给到了鲜明的指引,即“相夫教子”,辅助丈夫,教育孩子,这一指引跟家庭在维系生存稳定方面的功能匹配度是很高的。夫妻两个婚前都有工作,轮到一个要为家庭牺牲事业的时候,首选多数是妈妈。所以,家庭方面妈妈参与度明显高于爸爸。
社会本身存在的一些约定俗成的筛选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妈妈们融入社会,通过参与社会劳动分工来发展自身的可能。家庭成为了妈妈们最后的退守,反过来也提升了妈妈在家庭生活当中的参与度。
以家庭参与度的高低来认定对于家庭的贡献,看到的是爸爸的“缺失”,却时常忽视掉妈妈的“不足”。事实上,一个放弃发展需求、放弃自我成长的妈妈同样也是家庭的灾难,虽然她可能更多的参与家庭事务。很多孩子明明知道妈妈是为自己好,却无法笑纳妈妈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
03
专家根据抽样调查推导出:在中国,至少有几十万家庭,缺失了“父亲”的存在。
如果把爸爸和孩子的需求依据时间刻度做一个重叠不难发现,在家庭的早期阶段,孩子必然需要爸爸(孩子从父亲那里获得生命并需要通过家庭获取养分),但是爸爸却不必然需要孩子。这时候,父亲角色的缺席,对于母亲来说,是一种亏欠,而对于孩子来说,则是赤裸裸的伤害。
随着生命发展到后期,爸爸们势必需要从社会回归到家庭(体现为家庭养老),这时候爸爸们自身对于家人的贡献将直接呈现为老年生活品质的高低。你陪他长大,他陪你变老。所以,照顾孩子从短期来看是孩子的需要,但是从长远来看也是爸爸们的需要。
曾经有专家面向小孩子做过一组社会调查,“父亲给予你的陪伴,满分十分,你打几分?”他们一开始估计平均分在7分出头,结果出来,所有人大吃一惊——5.9分。换言之,大部分孩子对于父亲的陪伴是不满意的。
生命是发展且延续的,彼此协调统一,才是最重要的人生底色。被时代裹挟着前进的爸爸们显然不仅需要关注前半场的欢快,更需要耕耘下半场的精彩。
这个世界最美好、最珍贵,最不可逆的东西,就是时间。快速养家不可耽误,社会推着成年人向前,但是孩子的成长却是缓慢的过程,有自己特定的生命轨迹。我们没有理想的父母,没有理想的人生,我们有的是现实,现实的工作,现实的婚姻,现实的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