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很容易造成困惑,比较政治学是什么?可能性的艺术,其实是在描述政治学,politics is art of possibility,attainable - the art of the next best,俾斯麦的一句经典描述,从中文角度有点难以理解,政治学怎么跟可能性挂上钩了。
其实可以理解为,政治就是一门现实的艺术,为达到改变现实的目的,在不同条件下妥协,理想主义是有最优解的-best,但拉到客观世界,主观&客观因素各种叠加,让人很难达到最优解,就只能在各种条件中谈判、协调,去找到那个next best,尽力改变现实。
然后,政治学很抽象,它包含了历史、心理、哲学,所以从比较角度,即在无数变量中,先锁定一些,然后对比一些变量,得到观察的结论,比较二字,就是这个锁定变量、对比变量的方法。
本书让我收货比较大的几个点,1)象限划分法原来也能应用在政治学比较中,看来主观&客观这种划分方式,的确非常具有普适性 2)全球化不是每个人都happy的,资源的再划分,就是利益的再分配;3)民主只是一种国家制度,给到民众方向盘,但民众的素质决定了方向的对错 4)民主和自由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决策体系,后者是个体权利 5)威权体系的问题在于执政者的素质很难稳定
1.全球视野-政治比较的维度
政治比较的横轴和纵轴,有很多视角、指标来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系,但抽离到高维看,无非就是
- 政体,是否民主、独裁、威权体系
- 国家能力,募兵能力、税收能力、人口基数、科技发展
国家能力是发动机,政治体系是方向盘,有了这样的刻画,丹麦就在第一象限,俄罗斯在第二象限,印度在第四象限。
这种象限划分很厉害,和互联网常用的对用户意愿和能力的象限刻画很像,方向盘有点像主观态度,发动机就是客观能力,但又不一样,本质上都是对主观和客观做标准切割,很难照猫画虎,谨记主客观分离开就行。
2.正文
五个主题,1)宏观时代的背景和全球化 2)政治转型及国家能力 3)政治文化和经济
时代背景一句话->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民主体质经济大国,向全世界潜移默化的宣扬民主体制最优的观念。
全球化的经济后果,抛开全球化带来的整体蛋糕增加,这种比较老生常谈的经济学理论,有两句话比较有意思:
- 全球化的确带来了整体蛋糕的增加,但并非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获得了同样的收益
- 中国对比美国产生的竞争优势,并不是来自于中国人多聪明、勤劳, 而是儒家文明对比自由资本主义产生的优势,统一的国家意志调拨资源、政策,带来的竞争优势->国家资本主义vs自由资本主义
2.1 政治转型
民主制度并非人类社会的常态,把5000年文明看做一天24小时,民主出现在最后一个小时,现在的人高谈阔论、习惯了民主,只是因为人类的认知是如此短暂。
民主制度需要一系列平衡,不然很容易转变为威权体系,开头的民主从英美刮到南欧、拉美,再到业洲、阿拉伯,刀光剑影愈发严重,在民主过程中滋生的腐败,产生了诸如公投黑幕等滋生。
民主也绝非灵丹妙药,回到象限刻画逻辑,制度只是决定了国家的政策决策方式,尊重民意,但决策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国家民众的素质、判断能力,另外即便决策正确,但能走多远,依赖发动机的强弱,对国力羸弱的印度而言,民主制度显然并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威权体系,我们常说的封建帝王制,体系是金字塔顶尖一小撮人的放大器,单纯从韩国、新加坡等一种亚洲国家的成功来看,威权体系非常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猜测可能因为儒家文明先天就有皇权天授这种思想,所以老百姓很容易接受自己的某些权利,被政府拿去,抵抗的意愿弱很多。这个体系最大的问题在执政者素质的不稳定,天纵之才百年难遇,平庸的执政者通常不自知。
2.2 国家建构
国家就是在某块土地上合法的暴力组织,但暴力先天就有分散化的趋势,王侯将相宁有种,这是为什么中国历朝90%的时间都在战乱中,但收敛暴力最自然的手段就是战争,然后是文化、民族,语言一样、习俗一样、信仰一样,暴力冲突的概率自然大大降低。
2.3 政治文化
委内瑞拉的经济崩溃,民主制度下产生的左翼民粹主义,一个资源丰富,生产石油的国家,在前总统查维斯的带领下,推行了种种反经济学的制度、福利,包括没收私人企业、向穷人免费发放食物,在80 90年代,石油价格节节升高时,通过对外出口石油获得的外汇,还能勉强撑起经济,但已经开始线路诸如通货膨胀、经济短缺的问题,随着经济制裁叠加国内政策大范围收归私有企业国有化,导致的产业瘸腿,最终经济崩盘。
查维斯对待经济事务理念天真是一回事,主要问题还在于国家制度给了他这个权利,也即是民粹主义下,人群中的短视被放大,从个体角度看,高福利、免费的食物没有错,但放大到国家维度,这种理念就是不现实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个体所期望的不劳而获、舒适,很难在一个国家羸弱或者没有足够国家资本积累的时候实现,如果抛开远期规划,为了短期的政治目标妥协,那必然会带来更长期、整体的经济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