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的投资理财行为,是买基金。那是在大学毕业工作后不久,大概是2007年的时候,那会儿还在邮政系统, 帮邮储的同事完成一点基金销售的任务,买了5千块钱。13年前的那5000块钱,还是自己的挺大一笔钱,买了之后不久,牛市就没有了,然后那个钱就一直放着,没管,直到2019年,我才想起来去赎回。没有网上传的那个“神话”,买了基金忘了,放在账户里,多少年之后涨了N多倍的幸运。确切的说,我赎回的时候还亏了一千多。
我第二次的投资理财行为,是买股票。2015年的时候,正好也是风风火火的牛市,跟着朋友买了一些股票。在最开始的时间里,收益确实是还不错的,只可惜自己当时既没有止盈亦没有止损的概念,觉得买了持有应该涨了还能涨吧,跌了的话接着持有应该也能涨回来,所以在这样的心态下,即便当时有股票赚到了30%以上,自己亦没有及时卖出,后来牛市泡沫破灭,有的股票一路下跌下跌,我也没有及时止损,有的股票基本上是腰斩,有的甚至还要更多。好在,我在股市里投的并不多。自己的还有一部分闲钱投到了一个做投资的朋友的公司的一个理财产品(具体什么产品不记得了,当时我们几个朋友凑钱买的,产品的购买门槛很高,一个合同要100万起),半年后,朋友要出国,于是我就选择退出来了,半年20%多一点的投资收益率,相当不错,这样盈亏相抵下来,大概是交了小两三万的学费。
我第三次的投资理财行为,也就是最近的一次,主要是买基金,大约从2018年开始。2018年,选了一只基金(南方新兴消费),非常小额定投,买完之后一路下跌、下跌、下跌到自己承受不住,于是就暂停了定投。因为投的本金不多,所以也就没有急着赎回,就那么一直放着,直到2019年行情好转,才慢慢恢复定投。
真正把理财提升到一个重视的高度,是从2019年初开始。为什么是这个时间点?现在回想起来,可能主要还是外力的推动。一是自己职场多年,瓶颈愈发显露出来,一份固定的工资收入着实让我心底不安,另外就是我怀孕了,每次产检300元的挂号费,让我猛的一棒,到了医院,那钱就已经不是“钱”了。
2019年,正好大A股行情也有所好转,自己再一次选择了基金进行定投,当时选择了大概2-3只基金进行小额定投尝试,同时,我也决定要沉下心来,学习理财。好在, 自己最不缺的就是学习能力和行动力,于是,看专业书籍、大V公号、加入基金收费群等,极大的丰富了我的基金投资认识。截至到2020年底,我个人的基金账户累计浮盈超过5W+,帮老妈打理的基金账户累计浮盈也超过2W+。
经历了2019、2020公募基金的两年牛市,我对基金投资的认知在一步步的升级,尝试投资的基金种类也在不断的扩充,包括指数基金、行业主题基金、QDII、黄金基金等等。接下来,我会进一步研究固收+类资产,尤其是债基的研究,开始尝试站在“资产配置”的高度,指导自己投资。
站在2021年这个时点上,我回看自己的这几次投资行为, 有几点反思:
1、要把自己的钱当钱。我前两次的投资,除了跟风,更重要的一点是没把投入的钱当回事,因为觉得不够多,自己年轻,挣钱很容易,所以不珍惜。
2、可以听取外界的信息和判断,但同时也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这点最为重要。投资理财,要考虑每个人的资金体量、风险偏好、心理承受能力等,真的是千人千面。
3、不要贪心。很多人追求资金效率的最大化,或者是总想抄底逃顶,我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投资散户,不要妄想着把市场上能赚的钱都给自己赚了。买/卖定离手,总懊恼自己没有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没有意义。
4、亲自实践,干中学是最好的理财方式。我是一边投基金,一边研究基金的,有时候边看书会边研究自己买的基金的指标,几相比较下来,记忆更深刻。而且买了之后,基金涨跌让自己更有感觉。
5、控制风险。这一点,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意义。刚开始,小额定投更自己更有勇气去尝试,资金量小,即便暂时被套,情绪波动不会太大,也因此比较容易坚持。当资金量大之后,更重要的是要如何通过资产的配置,来控制最大回撤,保住胜利的果实。
6、进入时点也很重要。我前两次都是牛市行情已经全面启动的时候才进去的,所以好景不长,很快就遇到了股灾。最近这次,运气比较好,还未全民牛或者只是结构牛的初期,就已经进场。
p.s. 我上面的投资理财行为主要是和大A市场关联度比较高的投资行为,其实从个人及家庭的整体资产配置来讲,购买房产、保险、养老金也应该包括在投资理财行为里。
Mary@BJ
202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