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眼见证钱凯港开港,秘鲁工程师奥马尔·阿拉约在现场欢呼中感受着“炽热的喜悦”;回首中老铁路开通三年的历程,老挝国会副主席宋玛·奔舍那为老挝人民梦想成真而激动万分……
“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2023年金秋,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真挚话语,展现一个东方大国立己达人、胸怀天下的格局和担当。
共建“一带一路”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国持续以互联互通推动发展、以互利互惠谋求共赢,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开拓新的增长点,同广大发展中国家携手同行,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为助力世界现代化建设注入信心和动力,取得丰硕的新成果,凝聚起更广泛共识。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人才先行。人才问题一直以来是困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因素。“一带一路”构想需要大量人才运作,包括各种小语种人才、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人才、懂得国际管理的专业化人才等。推进“一带一路”的实施,首先要培养和集聚国内外的“一带一路”人才,支撑我国企业的海外发展,并与其他国家实现人才“互联互通”。为此,特提出几点建议对策,供相关决策者参考。
一、提升本土国际化人才培养,吸引更多留学人才加入教研队伍
我国海外还有大量高级科研人才,他们的支持对提升我国高校科研国际水平至关重要。2014 年,由中科大发起的调查显示,36 年来中科大少年班已经培养了超过202位教授,185人已经留在海外。在其中31人在国外一流大学任正教授。全球最著名的理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目前有6位中科大校友教授任教,其中3人是少年班毕业生。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的估算,我国海外华人华侨专业人士有400万。中国建设国际水平大学可以多向这些华人人才取经,并吸引他们回国服务。
目前对我国建设双一流的障碍的讨论主要围绕僵化的科研体制、严苛的行政化束缚。而这些体制的改革,也需要国际人才的呼吁和推动。中国高校任职的外籍教师为11287人,占高校教师总数不到1%。国际名校外籍教师比例普遍在10% 以上。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外籍教师超过30%。在香港,在高校任职的外籍教师占总数的40%~50%,而且99% 的教师都拥有在国外学习的经历。高校国际人才的比例低已经成为教育国际化的掣肘。以MOOC代表的远程教育发展很快,我国也建立了自己的MOOC 平台,但由于缺乏能用英文授课的教师人才,这类课程虽然向全球开放,但主要授课语言还是中文,无法与海外的三大平台竞争。因此,建议吸收更多海外人才进入科研队伍,特别是网络在线教育,弥补当前国际化教师队伍短缺的现状。
二、增加亚投行在教育领域的投资,设立“一带一路”留学基金,加强留学人文交流
目前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学生选择来中国留学的非常少,而且分布很不均匀,三分之二都集中在广西。因而要通过“一带一路”留学基金,加大留学教育的投入,加大吸引“一带一路”国家学生来中国留学的力度,培养熟悉、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即“知华派”,为对外投资的中国企业提供人才储备。美国很多先进科技和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转换来中国,就是因为大量留美学生的作用。据悉,目前四川大学已经设立“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海外留学生基金”。
三、充分依托海外孔子学院培养“一带一路”所需的国际化和本土化人才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由于当地政策或成本需要, 往往需要更多的本地员工。我国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可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作用,培养大批了解中国文化的本地人才,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人才储备。据统计,孔子学院已经在全球培养了515万外国学生,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因为学习汉语对中国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可以吸引更多学生通过留学进一步了解中国。
四、发挥华侨华人的作用
据统计,目前居住在东南亚的华侨华人约占海外6000万华侨华人的三分之二,在非洲、独联体的国家也有几十万、上百万甚至更多的华侨。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推进,中亚和非洲的中国移民也在增加。他们将会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中国过去改革开放的70%的外资是靠华人华侨引进,中国未来对一带一路的开放和发展,华侨华人和留学生都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积极发挥这一群体的作用,放宽人才流动的限制,建立优惠政策,同时放宽移民政策,增大华侨华人力量。
五、积极吸纳更多外籍人才来华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分析,中国的外国人口只有0.06%,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10.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2%,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6%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2%。同时,我国在华留学生比例也仅为0.04%,远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比例8%,也几乎为世界最低水平。建议尽快加大吸引外国人才,增加外国人口的比重,吸引更多外籍人才来华就业、创业。如:
(一)进一步降低原籍中国的华人获取中国永居证的门槛
当前,全国地方有关外籍人才居留的创新性政策竞相出台。2015年7月6日,上海发布了《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即所谓的“人才新政20条”,实现了申请绿卡取消就业单位和职务限制。2016年1月份,公安部发布《支持北京创新发展20 项出入境政策》(简称“北京人才新政20 条”),包含外籍华人具有博士以上学位或在中关村企业连续工作满4年,每年境内居住不少于6个月,可申请永居;在中关村设立外国人永居服务窗口等创新性的政策突破。
2015年底到2016年初,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全程参与了“北京市人才新政20条”的前期研究和政策起草。过去一年,CCG也为很多地方政府,如北京、天津、广东、四川等做了人才政策创新的研究。通过考察发现,我国多地地方政府对加强人才政策开放度的需求十分巨大,建议将这些好的政策经验向全国推广,并尽快修改全国性法规文件,进一步提升对外国人才居留的服务水平。
(二)吸引来华留学生就业及外国优秀学生实习
建议推广“北京人才20条”、“上海人才20条”的经验,允许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在中国创新创业。建议面向“211”高校完成学业、取得本科、硕士学历的外国毕业生,愿意来华创新创业,签发有效期为1年的临时签证。改革在华留学生实习的规定,允许国际留学生在华期间,进行打工或实习。同时放开国际学生在学期间在中国的实习签证。
(三)在海外使领馆设立人才参赞,形成对接国际人才的网络体系
目前,新加坡、印度、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均在全球设有专门的人才招揽机构,搜寻合格的国际人才,起到国家猎头的作用。我国也可以参考其做法,在海外使领馆设立人才参赞,通过人才参赞寻找、接洽海外有意向来华工作的高级人才,逐步形成联络、对接世界各国人才的国际人才网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