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的课程是《选择的价值》。内容主要涉及默认行为、更改语言方式、为什么坚持默认(1)(2)
在默认行为里提到我们可以设置默认选项来调整行为。比如一个公司,他想要通过减少纸张的使用来节约资金,保护环境。当他们选择通过教育来感化员工又或者限制纸张的使用量,超过规定使用量的则需要缴纳一定的金额或者自行去购买。显然第二种情况可能更能提醒到对方注意,他们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但是很可能出现在后期才更节约去使用,前期对纸张的可能并不一定能很好的权衡和把控到。这里又让我联想到类似贴现问题的因素,现在先使用再说。如果我们将打印机设置成双面打印,那么这个默认选项,就可以减少注意力,并且尽可能的实现默认节约,人们的大脑倾向于舒适性,我想这个问题又跟贴现、惰性、系统1与系统2产生关联。
接着,回顾下“更改语言方式”的内容。虽然前面讲到默认选项的问题,在营销中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同样的涉及到有些服务和交易时,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又是难以实现的。比如携程等公司,会在你订机票时默认帮你买了接机券、酒店优惠券之类的。如果你不需要,需要手动取消,否则就全部下单。这种情况被发现了,就感觉很不好,凭什么帮我订了,你们有什么利益关系吧,没有经过我的同意,选了这些,是不是卖不出去,或者有什么阴谋?
两种语言表达方式。比如:被问是否愿意牺牲自己的隐私而享用信息共享带来的便捷,多数人是拒绝的。因为没人愿意失去这种保护。但如果改成:是否愿意为了维护个人隐私而放弃信息共享带来的便捷,很多人依然会拒绝。因为不想失去。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表达方法就让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这就是语言设计的引导。
坚持默认的三大基础要素包括:1、惯性的力量。努力是要付出“努力税”的。这里的“税”并不指金钱。我们习惯于每日只做一点事情,为了进步,或者成长,我们需要打破固有的生活状态,需要多消耗一点精力,多挤出一些闲散的时间,减少舒适感,让自己更紧张,更满血些。当你感觉到忙碌,精力不足时,也许你就习惯性地放纵自己,今天就算了吧,过回惯性生活状态。
2、默认规则一般比我选的好。我们总是会认为,那些比自己聪明百倍的人绞尽脑汁设计出来的默认规则,总是会比自己的选择好,他们没有设计成我要的样子,可能是我考虑过的问题他们已经考虑过了,有比我更深的认识,在这方面我肯定比较无知所以想不到。在这个问题里,我深有感触,比如私塾在对营销扫码的规则是,如果一个客户看了第一个人的推荐扫了第一个人的二维码,后面又扫了第二个人的二维码,那么最终算第二个人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很好奇,这很可能造成恶性竞争,如果第一个人不放手,又与这个人进行沟通,那么相当于两个人在竞争同一个人,浪费了力气。但是目前仍没有反馈,我也一度以为没有改变默认规则,应该是很多我没想到的,我不够专业。不过我现在还是疑惑这个问题的具体设计理念是什么?求解答。
3、损失厌恶:哥伦比亚地区在对一个一次性食品袋的处理方式上采用不同的策略就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对使用一次性食品袋的人征收5美分,使用的人数明显下降。之前使用的针对使用环保袋的人补贴5美分,但收效甚微。潜在损失比潜在收益的引导作用大得多。
在一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有不想承担法律责任、服从权威等默认想法,这些也在说明支持默认比做出改变需要的能量要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