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扑满的造型五花八门,唯独小猪扑满最为深植人心,可以说,几乎每个人都曾拥有一只小猪扑满,陪伴我们从小养成储蓄的习惯,并且体验杀猪的生离死别。
不过,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种动物,为什么偏偏是小猪和扑满的命运绑在一起呢?今天就来看看小猪扑满的故事吧!
扑满,或称存钱筒,是一种用来储存钱币的容器,无论古今中外,人们都有使用类似容器收集钱币的习惯。
早期的扑满大多由陶、黏土制成,容器有投入钱币的隙缝,但没有其他出入口,当然也没有底座的塑胶盖,例如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五就曾提到:
「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
其中「满则扑之」就是「扑满」的名称由来,意思是「满了就打破它」。
我想,看到这里每个人多少都有点领悟,作为暂时性的储存空间,这些容器既然最后都要打破,其实并不需要使用太好的材料嘛?没错,小猪扑满(Piggy bank)的由来,据说就是来自一种廉价的橙色黏土「 Pygg 」。但也如同前面所说,由于扑满的结局大都粉身碎骨、难以善终,所以确切起源相当难以考究,这里就提供一个说法让大家参考啰!
中世纪时期的欧洲,金属是一种相对昂贵的材料,家境清苦的人们会使用比较经济实惠的黏土「 Pygg 」制作简单的家用品或陶罐(Pygg jar)又因为这些陶罐常用来存放家庭积蓄,久而久之便有了「Pygg bank 」的说法。
然而不只是情欲会流动,语言和文化也是。中古英语的「 Pygg 」发音原本类似于「 Pug 」,随着「 y 」的念法从「 u 」 变成「 i 」,谁也没想到「 Pygg 」的发音,有一天竟会和猪( Pig )雷同。加上物换星移,人们的习惯改变,也慢慢忘了「 Pygg 」原本是指一种黏土。
到了18、19世纪左右,有一说是当时的工匠将「 Pygg 」误解为「 Pig 」;另一说是「 Pygg 」和「 Pig 」谐音,让工匠们联想到猪;甚至也有人说,因为存钱和养猪对当时的家庭而言,都代表了累积资本的意义,无论原因为何,人们开始将扑满做成小猪造型。
随着环境变化,当大人将钱送进现代化的银行,圆滚滚的小猪扑满也不再只是清苦家庭存放铜板的容器,成了孩子们的礼物或玩具,19 世纪末,文献中已能看到「 Pig bank 」一词,到了20 世纪初,也有「Piggy bank」的记载,可以说,小猪们已经开始风行世界,浑圆饱满的形象,常常作为企业商业广告露出,也渐渐成为理财储蓄的象征。
随着金融数位化,理财的管道越来越多,扑满似乎成了一种 Old school 的存在。如果你曾觉得理财App 的数字太过虚幻,或对手边沉甸甸的5 元10 元感到没辙,没关系,扑满的肚子很诚实,晃一晃就知道自己还有进步空间,不挑食的胃更能帮你捕捉钱包里每一分漏网之鱼,偶尔举手之劳喂食一杯咖啡的小钱,一年也能悄悄累积上千喔!
【资料来源】
wikipedia:Piggy bank
The Accidental Invention: The Origin Of Piggy Banks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每日一冷》 on June 30,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