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花了3天时间仔细阅读了克里斯蒂安·格吕宁的《快速阅读》。看完书后,第一个感觉是,如果这本书提前出版十年,并且我有幸能买到的话,相信我的学习成绩一定突飞猛进,甚至有可能考进一流大学。
是的,这本书远不止教你“快速阅读”这么简单,它实际上是一套完整的读书方法,并且可以嫁接到学习上,也是一套学习方法。
回想一下,也许你也有过这样的阅读经历:在你的家中,各种各样的书堆得到处都是。其中,有一部分书你已经读完了,却怎么也想不清楚内容;有一部分你买回来后根本没有时间看,买书的速度永远比读书的速度快。
在看着本书之前,我对“快速阅读”充满质疑。读完这本书,并且按照书上推荐的方法经过短短的一天的练习后,我终于相信,真正的阅读高手可以在“一目十行”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和记忆书中的知识点。书中大量的科学依据为这一论点做了佐证。
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我将书中介绍的快速阅读与理解、记忆的方法与大家分享。(以下仅是粗枝大叶式的介绍快速阅读方法,真正想提高阅读速度的同学,最好买一本克里斯蒂安·格吕宁的《快速阅读》看)
为什么阅读速度慢?
逐字阅读是低效阅读的症结所在。
逐字阅读不仅会影响整体速度,还阻碍理解和掌握,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科学研究指出,人类的思维速度至少能达到600字/分钟,但一般人的语速却只有150字/分钟左右。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在听讲座或是听报告时才会经常走神儿。相比之下,小时候在学校里学到的那一套,与其说是阅读方法,还不如说是最有效的催眠术。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人的眼球在阅读的过程中其实一直处于跳动状态。在阅读德语或英语这类拉丁语图书时,眼球跳动的次数与每行的单词总数大致相符。如果你的眼球跳动次数少于一行的单词总数,那就恭喜你,你的阅读能力已经属于中上水平了!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曾经有过一次大规模的调研。研究人员找到了一些阅读速度超过1500字/分钟却仍然能够深刻理解文章含义的“稀有动物”,对他们进行了长期观察,希望总结出最佳的阅读模式。研究结果显示,阅读高手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眼球的运动方式。一般来说,一分钟能读800字的人阅读每行文字自需要对焦2~3次。也就是说,阅读高手都是按照语意单元来阅读文章的。阅读高手甚至能够做到“一目十行”,摆脱原文表达顺序的限制,同时阅读上下几行内容。流畅的阅读能够给左脑带来足够的信息输入,右脑也能得到充分地运用。
如何提高阅读速度?
1、辅助阅读法
你在日常生活中肯定有过类似的经历,只要有人向你招手,不管周围的人群多么秘籍,你都会不自觉地转过头去,很快锁定目标,但寻找一个静止的物体则往往困难得多。
既然人眼天生就不善于捕捉静止的影像,那么阅读无疑就是一项它极不擅长的活动。
也许你从来没意识到,换行也是阅读过程中比较困难的一个环节。临床试验表明,眼球寻找下一行的第一个字所花费的时间,占阅读总时间的1/3。也就是说,我们每阅读3个小时,就浪费了整整1个小时来换行。
使用辅助工具帮助阅读,可以逐步引导我们的眼睛,锻炼自己有意识地控制眼球运动的能力。
我们可以使用一根笔、一根手指等方式来作为辅助阅读工具。这样你会感觉到自己的注意力变得更加集中。
读一遍就想完全理解并且记住整本书的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仔细回想我们曾经反复阅读过多少本书呢?难怪老是觉得自己的阅读收获不大。要知道,几乎所有的阅读高手都有反复阅读的习惯。即使同一本书反复阅读了好几遍,总共花费的时间也比原来死啃一遍要短得多,理解也更加透彻。
2、不做复读机
我们读书的时候,总是会在心里默念,也即是“默读”或“心读”。这就是影响阅读能力的罪魁祸首。
1)阅读高手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呢?他们的大脑无需经过从视觉到听觉的转化就能直接理解文章的内容。
举个例子,当你看到一张桌子的时候马上就知道那是一张桌子,没有人需要在心里对自己说:“看啊!那是一张桌子!”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延伸到阅读上,让我们的大脑逐渐摆脱对听觉渠道的依赖,只通过视觉渠道来获取并处理文字信息。
阅读高手都懂得充分利用自己的听觉。他们只有在看到重点词时,才会默念一下。这就相当于启动另一个感官,再次向大脑输入一遍信息,起到强调的作用。我们对日常生活的记忆也是如此,我们的大脑会自动过滤掉刷牙、洗脸、上下班这样的日常琐事,而把有限的空间留给其间发生的那些特别的事。正是这个原因,我们才会对上个月举办的生日派对记忆犹新,却想不起昨天几点钟吃的晚饭。所以,如果我们从头到尾都用同样的节奏来阅读一篇文章,就难怪时候一点儿印象也没有了。
2)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摆脱默读的影响,让听觉乖乖地给视觉让路呢?
做“视觉阅读”训练。
“视觉阅读”就是要强化视觉这个感官渠道,增强视觉感官在阅读中的分量。因此,我们要把阅读速度可以调整得远远超过语速,让自己不得不“闭嘴”,让“隐形的耳塞”发挥作用。
随着阅读每行文字的时间被迫减少了许多,你的眼睛就不得不适应更少的跳跃次数。因此,你每次定焦所读入的字数相应增多了,你的视野就变得更宽广了。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这些能力就会不断强化,逐渐成为潜意识操作能力。
阅读的小秘密:字母或者文字的上半部分包含更多可识别的信息。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实现的交点集中在每行文字的中间偏上的位置。这种做法不仅能够帮助你更快地摆脱逐字阅读的习惯,而且对拓宽视也有很好的辅助效果。
3、“一目几行”的秘诀
我们要学会扩大自己的注意力范围,而注意力和眼球运动是分不开的。
训练方法:在阅读的同时用铅笔在书页上画圈。每个圆圈的上下直径是3-4行文字那么宽,而且最好是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进行。因为,我们不仅要向下拓展我们的视野,还要学会同时阅读上面一两行的内容。而且画圈速度越快越好,大概这一秒顺时针画圈,下一秒钟逆时针画圈。
开始的时候,你可能一点儿也看不懂,但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你的大脑会逐渐生成越来越多新的神经连接。
如何集中注意力?
早在1956年,美国人之心理学家约翰·米勒就在她的研究报告《神奇的数字7》中提出了一条著名的理论——7±2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人脑在同一时间最多只能处理7±2个信息。不信你可以找一个朋友问一下她昨天做了哪些事,大多数情况下,她充其量能说出9件事;如果让她回忆上个月发生的事情,结果也大致如此。
如何在7±2的基础上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1、找到注意力的“归宿”——后脑勺上的那个点
多亏了罗恩·戴维斯,认知心理学和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才重新进入了我们的视线,成为阅读领域的新焦点。根据他的理论,高效阅读的秘密就在于每个人后脑勺上最突出的那个点。阅读的时候,注意力首先要集中在后脑上上最突出的点上,再用剩余的6个空闲资源来处理与某个事件直接相关的问题。
这个点是“阅读时的震中”。大家不妨回想一下,每次遇到难题的时候是不是都会下意识地挠一下后脑勺?其实,这就是人体在本能地督促大脑打起精神,集中注意力。
一旦注意力集中在后脑上最突出的那个点上,我们就会进入一种精力充沛、身心放松的理想状态。眼球的轨迹会变得更加流畅,视野也会有所扩大。
2、建立自我放松的条件反射
血液中的肾上腺素水平越高,大脑的思维能力就越差。因此,要想读得快、学得好,必须首先学会自我放松。
怎么自我放松呢?作者给出了一个方法:高尔夫球练习。
高尔夫球练习:
首先调整好呼吸,摆脱紧张的情绪,然后举起一只手,把指尖放在后脑勺最突出的位置上,有意识地去感觉手指的触摸。吸气的时候,把注意力集中到那个点上;吐气的时候,继续把肩膀往下沉。现在,把手放回胸前,想象手里正握着一个高尔夫球。你可以感受到它的重量,感受到自己的指尖正在拂过球面上的一个个小圆坑。然后,慢慢地举起手来,想象自己正在托着那个高尔夫球,把它稳稳地按到后脑勺的那个点上。保持这个姿势,感受到高尔夫球在那个点上的压力。然后,慢慢地把手挪开,想象高尔夫球奇迹般地停留在那里了。现在,继续深呼吸。吸气的时候把注意力集中在后脑勺的高尔夫球上,吐气时继续放松肩膀和手臂的肌肉。
不断重复“高尔夫球练习”,就能逐渐建立起自我放松的条件反射。
如何培养理解能力?
1、养成梳理文章脉络的阅读习惯
只有积极地调动大脑资源,才能实现深度理解。所以,尽量充分利用大脑126神经比特/秒的信息处理能力。
阅读高手之所以能够在高速阅读的同时做到理解透彻,就是因为他们懂得充分调用自己的大脑资源,在阅读的同时就能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2、制作视觉卡片(类似通常说的“思维导图”)
要想培养这种把握全文脉络的能力,就要多制作视觉卡片。阅读线性文字与制作发散性图像相结合,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活自己的视觉感官。
制作视觉卡片的基本原则:
A、尽量使用横向排版。横向摆放更能激发人的形象思维。
B、始终把文章的主题写在白纸的正中央。
C、结构清晰的主干。
D、把所有文字都写在线上。
E、字迹必须工整。
F、善用剪头和线性突出各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G、多用符号和插画。
视觉卡片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沟通桥梁,这种信息转换的过程完全符合人脑的自然思维方式。
想要把握一本书的脉络或是整个学科的知识架构,也可以利用视觉卡片。
如何增强记忆力?
人脑最擅长的记忆模式就是从某个特定的关键词出发,激活一整幅图像,然后再顺藤摸瓜地回忆起其他一连串的关键词,进而重现整篇文章的重点内容。
视觉卡片这种辅助工具恰好能创造上述所有条件,为大脑的长期记忆打好基础。
下面几种方法也有助于增强记忆力:
1、阅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之前,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
集中注意力关注某个特定的主题,可以让大脑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读到的内容。
即使明知整本教科书的内容都是考试要点,你最好也给自己定下明确的目标,带着具体的问题来阅读。
2、明确了阅读目标之后,激活自己相关的知识储备。
一个人对一篇文章的记忆程度关键取决于他对该领域的相关知识储备。
找到正确的阅读节奏非常重要。阅读专业书籍时,我们首先要大致浏览一遍,找出其中的导论和基础知识部分。遇到理解的难点和重点,就标记出来,等到弄懂了基础知识与以后,再回过头来仔细研读难点和重点。这种做法就相当于从知识链的两端向中间靠拢:一方面掌握基础知识,在大脑里搭建出一个大致的框架;另一方面借助已有的知识,逐一突破难点。有了这种系统处理信息的方法,我们才能用最高的效率逐步构建起整个知识构架。
人脑生来就有上千亿个神经元,一个人的智商和知识取决于这些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程度。
3、在阅读的过程中,时不时暂停一下,复述刚刚读过的内容。
高手在阅读时会时不时暂停一下,在脑子里默默地复述一遍刚才读过的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习惯。可以使短期记忆转化为更加牢固的中长期记忆。这种趁热打铁的做法还能帮助我们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日后的实践当中。
4、回放视觉影像。
既然人脑能够通过五大感官接收外界信息,那么我们同样可以利用这五大感官增强自己的记忆力。
苏联有一位名叫谢雷谢夫斯基的记者,就是这样一个记忆狂人。他从来不做笔记,却能一字不差地回忆起自己的所有采访内容;不管听过或是看过什么,他都可以毫不费力地用原话复述出来。
经过研究,谢雷谢夫斯基之所以拥有这种过目不忘的能力,主要是因为他在阅读和交谈的过程中,都会在脑海里生成相应的图像。而且,这些图像都极为清晰细致,就像一张张高分辨率的照片。
由此可见,过目不忘的秘诀就是充分结合人体的五大感官,用多个感官来认知一个事物,相当于在大脑的不同分区中重复储存了同一条信息。
在阅读的同时充分运用自己的五大感官。人脑在接收信息时用到的感官越多,日后回忆时能调用的信息渠道就越多。此外,五大感官还能帮助我们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图像,利用特别的细节加深印象,从而形成更加深刻的长期记忆。最后,充分调动五大感官还能起到集中注意力的作用。
阅读整本书的步骤
阅读一本书就好比完成一幅拼图。
1、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有了这一步的准备,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才能有针对性地筛选信息,合理地分配时间;
2、接下来要从头到尾快速浏览一遍,提取贯穿全文的主线,然后根据自己的阅读目标和时间限制把整本书分成几个部分;
3、按顺序逐一阅读每个部分。先快速浏览一遍,然后根据自己的阅读目标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反复阅读;
4、在页边的空白处用竖线标记出重点段落;
5、遇到难点暂且跳过,如果在后面的文章中没有找到相应的解释,再回过头来仔细阅读难点部分;
6、最后用短短5分钟的时间回顾一遍全文,以巩固读过的内容并系统地获取知识。
阅读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不管你走了多远,前方始终还有许多未知领域等着你去探索。
世界著名的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家与作曲家帕布罗·卡萨尔斯到了90岁高龄的时候,仍然坚持每天练琴四五个小时。别人问他为什么如此勤奋时,他的答案简单得出人意料:“因为我感觉自己还有进步的空间。”
不断地追求更强的能力,难道仅仅是出于对完美的渴求吗?在我看来,完美主义只会让人感到不满,并非是值得追求的终极目标。不要看到更高的山峰就给自己施加无谓的压力。享受现有的一切,正视自己的收获,才是正确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