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爸就给我灌输过一个思想:长大当作家。在他看来,作家是一件轻松的活,在屋里写本书就能挣钱。当然最重要的是,这是有文化的标志,属于脑力劳动。
我爸也给我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我爸是把这些名言背给了我,但是在行动上,我爸却没有做出榜样。这也印证了那句话,背了很多大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现在打电话聊天时,他还时不时的背几句名言给我,这时我就会反问他:句子背这么熟,咋不运用呢?。。。
虽说,我爸没有用实践来影响我,但是写作的种子在我的心里算是种下了,当一个作家,也成了我的一个梦想。
为此我也断断续续写了很多日记,还练习写字,还背了不少名言警句。。。现在看来,我的这些选择应该是没问题的,问题出在我的做法上,也就是方法错了!
日记之所以写不下去,就是写的都是痛苦的、回忆过去的事,自言自语。当我意识到的时候,我觉得特别可怕,就中断了。练字也是应付居多,成为我逃避的一个借口,也没长进,就停止了。就像笑来老师说的,这个专栏需要践行,如果不践行,最后看到别人成功了,还不如不知道呢!没有践行,背的名言越多,越痛苦,也就停止了。。。
接触到“得到”后,特别接触到笑来老师及写作组后,我又捡起了我的日记,有种好久不见的感觉,我就在心里默默地给自己说:这次不能再放弃了。当然,也不会像以前那种记法,回忆加痛苦模式。
这周关于写作话题,让我对写作又有了一个更深的认知,我不能只写给自己看,否则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与活在未来相悖。这样的写作,是不值得回看的!
一个新的“自弹窗口”,又被不可逆的装到的我的操作系统里:我写这个东西,对别人有没有用呢?(用处大小、人数多少、时间长短)
今天写日记的时候,这个窗口就自动弹了出来,让我很是紧张了一把,我开始主动去搜一些知识,我也反复的看专栏,看能不从中得到更深得理解,以便提高自己记录的价值。
这种“倒逼输出”的方法,还真有意思,逼着自己去思考,思考不出来就没法行动。因为没有思考的行动(写作),是没价值的,就是在记流水账。
我一直在思考“倒逼输出”怎么做到更有效,更自动化,达到拿来就用的效果。然而,这个“自弹窗口”,让我有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感觉。不得不佩服笑来老师强大的洗脑手段啊!
李敖说过一句话,大致的意思是:作家不能凭借灵感才写作。
今天就是这样,再开始写之前,脑子一片空白的我,真的没有准备好,我也想等准备好了在写,可是看看时间,已经十一点了,在等又要熬夜了。。。迫于时间的压力,我就先打一个字,就像老师说的“写作”本身就是在做准备工作。
那我想“践行”本身也是一个“反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