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父母“抛弃”这种短暂的经历会给孩子的心灵蒙上怎样的阴影,我无法设身处地去感受。
在观看圆桌派的时候她嗯提到了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到底是如何?从小生活在父母比较暴躁的话,孩子对任何事情的时候总是说你看都是原生家庭的影响,都是父母对我的悲剧创造。
你本人也不是如此的美好,给了自己太多的宽容。归咎外部的原因实行甩锅。总觉得我们的痛苦都是父母导致的。
现实情况是归罪其实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尤其在中国尤其的显现。我们总会归咎在每一件事情和每个人身上。
所谓心与心的连结就是这样,所谓的历史也就是如此。其本质就在“承接”这一行为——或者说仪式之中。无论其内容让人多么不愉快、多么不想面对,人还是不得不接受它为自己的一部分。假如不是这样,历史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有的时候其实压力并非来自于自己,来自于父母这句话无可厚非是有很多东西可以谈的。也许多年前压在心里的沉重往事对于父母来说是没有什么在乎的,但是对于旁观者或者作为情绪模拟的我们来讲是一个天大的事情。
自己一直以来都让父亲失望,辜负了他的期待。尽管跨过某个年龄段以后,已经看开了许多:“没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太注重父母期望的想法,我其实是主观者的那个人的,是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对父亲其实都是比较惧怕的,在年长之后也是依旧如此的。
尽管就像作者说的过了某个年龄段之后也是如此的。那个是内心深处发出的感想,另外我会对父亲的感受特别在乎甚至到了不能够很旁观的看待问题。
这样一篇私人化的文章能引起多少普通读者的兴趣,我并不知道。但我是那种非得亲自动手,将文字落在纸上才能思考的人(我天生不擅长抽象思考或是凭空设想),需要以这样的方式回溯往事,眺望过去,将它们转换成看得见的文字、读得出声的文章。而越是书写、越是返回去重读,我越是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好像自己正逐渐变得透明。仿佛将手抬到眼前,却能透过它看到对面的微光似的。
现代能够记录的东西很多,但是对于那些凭空记忆中出现的甚至于现实中无法在比拟的时光我们竟然希望的不是其他的方式而是希望出现的方式是笔墨纸砚。
那些文字希望的都是有魔力的,甚至于能够帮助你在你的脑海中回忆甚至空想。就此便会觉得不可思议。
历史不是过去的东西。它存在于意识内部,或者潜意识的内部,流成有温度、有生命的血液,不由分说地被搬运到下一代人那里。
下来要比上去困难得多。概括来讲,你可以说是结果压倒了原因,并最终将其抵消。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候是一只猫被杀死;有时候,是一个人。”
“上树容易下树难”,相比不能遗忘历史的呼吁,可能这一可怜小猫的故事更容易留存在人心中,如果留存够久,它所散发的含义也会更加丰富。
如果在开头被抛弃的猫咪是被家人抛弃的千秋,是被战争抛弃到战场上的无数年轻士兵的话,那么这只一时兴起爬上高树下不来的猫咪又是谁呢?
不管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天地的不仁,在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陷入和树上的猫咪同样的处境,当身处这样的处境,我们除了紧紧抓住树枝,或在深夜呼唤之外又能做些什么呢,当最终做出选择,又该如何面对俯冲地面时所带来的那一阵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