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择善
榆林,一座康熙皇帝赐“两守孤城,千秋忠勇”刻碑的具有雄厚历史文化沉淀的城市;一座享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的城市;一座位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界处的城市,同时承载了汉蒙文化的地域。
我一直非常的向往陕北黄土高坡,由于榆林在陕北,我在兰州时得知下一站要到达榆林,我欣喜若狂,简直是彻夜难眠。
我在期待着见到沟壑纵横,尘土弥漫的黄土高坡,我在期待着见到头扎白羊肚手巾口喊陕北民歌的陕北人,我在期待见到那冬暖夏凉的窑洞。
我想的太多,也完全想错了。在榆林我没有见到魂牵梦绕的黄土高坡,我看到了逐渐向沙漠过度的荒漠。在通向榆林农村的公路上,方向是往着内蒙的,公路两边显得还是有点荒凉,或是成片的农田,或是绵延不绝的荒漠。荒漠上稀稀拉拉的长着一些野草,我去的这个时节,雪花已融化殆尽,草木干枯,新的草木未获新生。这一片片荒漠并不平坦,一个又一个小沙包映入眼帘。沙丘上隔三差五的生长着红柳,寒冬的摧残,红柳叶子落尽,光秃秃的插在荒漠上,红柳我并不陌生,看到红柳我反到觉得亲切。
也没见到我期待的头扎白羊肚手巾口喊陕北民歌的陕北人和那冬暖夏凉的窑洞,我却没有丝毫的失望。榆林是一座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所有城市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区别,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基本就是城市化的标志,无非大城市楼更高,人更多罢了。我认为区分城市不同的还是要依靠文化,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有文化的城市是活灵活现的。
榆林是有多元文化的一座城市,历史上不同政权的交替统治,造就了榆林不同的文化融合与并存。这种多元文化在榆林已根深蒂固。在地名上有马合镇、补兔村、前旗、后旗这样的蒙古语地名,也有刘家坪村这样的汉族地名。这是在命名上和陕西其它城市的区别,在饮食上区别就更大了。
我们中国是最讲究饮食文化的,简单的吃就吃出了文化,八大菜系独领风骚。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差异,北方人喜吃面,南方人好食米,广东人好吃甜,湖南、四川人喜欢吃辣,山西人爱吃酸。这样的饮食文化差异,在我们中国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榆林并不像陕西省的其他城市,羊肉泡馍、凉皮、哨子面遍布大街小巷。在榆林呆了几天,没事时也会大街小巷的窜窜,我没看到有卖羊肉泡馍、凉皮、哨子面的美食店铺。在榆林市周边农村之行使我对榆林饮食已猜出一二。在榆林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羊,养牛,不是几头几头的养,而是成群的养殖。榆林人好吃羊肉、牛肉,炖羊肉、羊杂碎可谓是美味可口。
在榆林得到了朋友的盛情款待,酒店里墙壁上挂着蒙古族风格的壁画,牛羊马成群。尽显了蒙古族的草原游牧生活,让我感受到了一把草原风情。
酒文化已经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把饮酒吃成一种文化,也是相当的了不起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满桌佳肴,推杯换盏。在榆林喝酒真是相当讲究,先喝酒后吃饭,而且敬酒者基本上是连敬三杯,一个接一个的来敬酒,礼仪周到。待满座好友,接受完敬酒,回敬完,才能动筷子吃饭,宴席才算开始。几场宴席下来,让我发出:“没酒量的人,在榆林宴席上无饭菜可吃的感叹来。”
在榆林不得不提的还有豆腐,榆林的豆腐是远近驰名,而且被加工成各种衍生品,来过榆林的人,离开时基本都会带上一些豆腐做的食品。
榆林的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榆林靠近革命圣地延安。在榆林男人都以当兵为荣,在榆林几天时间里,在酒桌上,都是主人家邀请的战友前来作陪。满座退伍军人,其中百分之五十者,参加过自卫战。在酒桌上面,也听到了很多的革命故事。一时间让我对榆林、榆林人肃然起敬。
我们临近离开时,朋友带领我们去了趟陕蒙特产店,里面售卖鄂尔多斯和榆林的特产。两种不同地域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完美融合。
我喜欢榆林的博,博大精深,能容多种多样的文化,当然榆林仍然不缺少厚道,宽厚和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