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堂 古文笔记(三)《精卫填海》

图片发自简书App



原文:

发鸠[jiū]之山,其上多柘[zhè]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 [huì] ,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xiào]。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nì]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 于东海。

选自《山海经 北次三经》

  今天再讲一篇神话《精卫填海》,这与前面所讲的《夸父逐日》《女娲补天》一样,可谓家喻户晓,长盛不衰,最主要的因为是它传达的那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文章还是出自《山海经》,那座神话的宝库。顾名思义,这部书可分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分,前者以四方山川为纲,记述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海经》中的《海外经》5篇是为一组,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5篇为一组,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大荒经》4篇为一组,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发鸠[jiū]之山,其上多柘[zhè]木”,按照《山海经》的记述,发鸠山在北方,山上生长着很多柘树,木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木材,在这里是树木的意思,古诗文里常有“木叶”,就是指的树叶,比如屈原《九歌》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柘树是一种乔木,多生长在北方,生长缓慢,树心金黄,被称为“帝王木”。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 [huì],赤足,”发鸠山上有一种鸟,长得像乌鸦。文首就是花脑袋,文是各种颜色花纹交错,《周易 系辞传下》说“物相杂,故曰文”。“喙”是鸟类的嘴,这个鸟白色的嘴,红色的脚。赤足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光着脚,因为鸟本来就不穿鞋。

“名曰:“精卫”,其鸣自詨[xiào] 。”这种鸟叫精卫,“詨”是鸣叫,其鸣自詨即它的叫声是呼唤自己的名字,《山海经》还有一种黄鸟,也是“其鸣自詨”。这有点像杜鹃,叫它布谷鸟是因为他的叫声即是“布谷、布谷”。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精卫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炎帝即炎黄二帝中的那个,在这个神话里,他还是太阳神。“少女”是小女儿的意思。

“女娃游于东海,溺[nì] 而不返,故为精卫。”女娃在东海游玩,被淹死回不来了,变成了精卫鸟。“于东海”是个介词短语作状语,常常后置,翻译的时候一般提到谓语前,这样才符合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这在古文里极为常见。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 于东海。”“堙”是填塞的意思。精卫鸟恨无情的大海夺去自己年轻的生命,因此常从西山上衔树枝或石子,去填东海,西山即“发鸠山”。最后的这两句就像《夸父逐日》里“弃其杖,化为邓林”一样升华了整个故事,精卫鸟所有的不屈与抗争就体现在了一粒粒的小石子,一段段的小树枝,一趟趟从发鸠山到东海的不知疲倦上,身虽小,面对着汪洋东海却无所畏惧。

陶渊明喜欢读《山海经》,还写了一组十三首诗作为读后感,其中第十首最为著名,诗云: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小小的精卫鸟,与巨人刑天一道流进了民族的血液里,不屈、不朽。

参考书目:

《山海经校注》 袁珂著

《中国神话大词典》袁珂著

《山海经全译》 袁珂著

《宋本陶渊明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