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伍小五
有时候,看一篇新闻报道,除了知道某些信息,还能学到不少知识。2017年2月26日南方网上的一篇报道,《钟南山:H7N9病毒变异株出现耐药 不要去买活禽》,内容是钟南山院士接受南方都市报的采访,回答当前H7N9疫情的问题。
先不妄评钟院士发言内容的正确性,但是,他回答时使用的逻辑思维,让我开了眼界,原来,厉害的人是这样看问题的。
1.先考虑“它是怎么来的”
先看报道中的一部分:
根据国家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局2月14日发布的数据,截至今年1月,我国内地已有17个省市报告H7N9型禽流感感染病例和死亡病例,共192人感染发病,79人死亡。
......
统计显示,今年H7N9疫情病死率超过40%,疾控专家认为这与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有关。不过,对于这个数字,钟南山认为:“因为目前总体患病人群数量无法统计,证实的病例一般属于重症,不见得就有这么高的致死率。”
报道里针对 H7N9疫情病死率为什么这么高 做了访问。疾控专家认为是错过治疗时间造成的。钟南山院士则认为是病死率的统计样本有问题造成的。
疾控专家是在承认40%是准确的前提下考虑问题,而钟南山则往前了一步,从40%是怎么来的开始考虑问题。
疾控专家的思路:
病死率超过40%——>是什么造成这40%?——>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钟南山的思路:
病死率超过40%——>40%是怎么来的?——>统计数据计算得来的——>统计样本是医院收治病患——>病患以重疾居多——>40%是比实际偏高了
当然,造成病死率高的因素有很多,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是一个因素,但是,相比之下,统计样本的问题是影响更大的因素。
钟南山的回答,不仅解释了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大众的恐慌(病死率在真实情况不会这么高)。
这告诉了我们,当遇到一个数据时,作理性判断的第一步,是从它怎么来的开始。
我进一步细化一下这个思路:
(1)这个数据是怎么得到的?
是调查直接得到的?还是通过公式计算得到的?运用什么公式计算?选择这个公式是否恰当?
以上文报道为例,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流行病学中,“病死率 ”的定义是 “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或动物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 ”。
计算公式:病死率= 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患某病的病人数 ×100%。
79 /192=41.15%>40%,文中的病死率显然是通过上面公式计算得出的,用这个公式是恰当的。
(2)数据的统计样本是否存在问题?
本来,病死率的公式中,分母应该是同时期患某病的病人数,但是,正如上面所说,总体患病人群数量无法统计,于是就用医院收治的病患数代替了。
这样的代替会产让样本“以偏概全“,统计的都是重症患者, 却没有把不严重的、感染了但没有发现的纳入统计范围。
(3)如果存在问题的话,会造成什么后果?
由于样本是重症患者占多,所以统计结果必然倾向于重症患者的属性。所以,计算出来的病死率就会偏高。
2.不做过度推断
仍然看一段报道的原文:
钟南山透露,这个变异出现2个特点:一是原来的H7N9是低致病性,以前H7N9在禽类是不发病的,主要是使人类致病。而变异后的病毒现在会使禽类发病,并呈高致病特点。二是出现对达菲的耐药病例,最近在广东发现了2例病人的血里面、上下呼吸道有变异的病毒,并对达菲耐药。
“现在看起来,还有很多未知数。一是,这个耐药的病毒株会不会以后成为广泛的占优势的病毒感染,现在还不得而知;二是,这些耐药的病毒株会不会使致病率更高,到现在为止,还不能得出这个结论,仍需观察 。”钟南山强调,即便已出现耐药,公众也不用恐慌,现在很多病例使用达菲还是有效的,因为 变异株还没成为广泛普遍的流行株,相当一部分的病毒没有变异。
整理一下上面稍微复杂的文字表达:
问题:
病毒株出现变异并且耐药。
钟南山对问题的解释:
(1)耐药的病毒株不一定会大范围传播感染;
(2)耐药的病毒株不一定容易致病;
(3)目前变异病毒株没有广泛传播。
然而,通常,我们看到“病毒变异、耐药”,第一反是这样的:
**病毒变异、耐药——>无药可治——>死路一条 **
这样想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事物之间发生因果联系的条件。钟南山的解释告诉我们,病毒变异耐药并非必然导致无可治,后者的发生是有条件的。
所以,看到一个词、事物、现象,不做过度推断。要弄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影响事情发生的条件有哪些?这些条件中,关键的条件又有哪些?目前有哪些条件已经实现了?哪些没有实现?
综上,可以总结为 判断信息要追根溯源,判断事情发展要考虑条件。
厉害的人是这么看问题的,但是,做到这样看问题,不保证一定能成为厉害的人。不过,通过持续学习、日积月累,至少可以离不厉害的那个自己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