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天临近下班了,突然接到紧急通知:部门所有人待命,不允许下班,等待工作安排。
等了一个小时,安排终于来了:有个高层领导次日要来调研,所有人加班准备汇报材料,以及整理内务、打扫卫生迎接领导。
汇报材料咋准备呢?什么格式?什么内容?待定,等通知。
又过了一小时,传来个表样来让大家填。
又过了一小时,说之前的表不行,重新填。
又过了一小时,说还有个表,需要填。
填的内容也说不上复杂,就是分管客户的基本情况、营销计划之类。所以大部分时间,同事们在闲聊,玩游戏,无所事事,原地待命。
因为没有领导通知,不得离开。
至于整理内务,也就是把桌面收个精光,连盆栽都全部移走,让整个办公室像无人办公一样空旷。
这一等就是多久呢?
对于我,以及一部分同事,是8小时。凌晨两点,我终于离开了办公室。
这8小时里,我完成的事情是:填写了不到200字的表格;花10分钟把桌面腾空、柜子收拾整齐;在午夜时分,花30分钟和几个同事出门为大家买来夜宵,再花30分钟把它们吃完。
对于个别同事,是一整夜。表格要汇总,数据要核对,材料要打印,带领导参观的解说词要准备……所以负责这些事项的同事,有的彻夜未眠,有的就在办公室沙发眯了个小觉。
—2—
对于有过体制内生存经验的人来说,类似场景可能并不陌生。
体制外企业,或许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不知道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内耗?低效?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最近听樊登老师讲《赋能》,学到一个词:「深井病」。恍然大悟。原来我所经历的,就是这种「深井」式体验啊!
「深井」是口什么井?请看下图:

如图所示,「深井」式组织架构,典型特征是树状结构,层层传递信息和指令,小团队各自为政,互不关联,只听从上一层领导指挥。
「深井病」典型症候,是臃肿的组织架构、封闭的信息系统、推诿扯皮的部门墙、随之而来的低效和内耗。
「深井病」根本症结,是貌似干净整洁的等级制度、貌似缜密完善的组织纲领、貌似精确高效的KPI管理模式。
—3—
为什么很多企业、机构都在采用这种组织架构,无视它可能存在的隐患?
根源在于「还原论」。
还原论,或还原主义(Reductionism),是一种哲学思想,认为复杂的系统、事物、现象均可化解为各部分之组合来加以理解和描述。
美国管理学家泰勒基于还原论,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体系,打造出一套严密的管理系统,并于1911年出版专著《科学管理原理》。这套体系的核心,在于细化生产过程管理,将其拆解为无数工序,采用标准化操作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专业化分工明确的工业时代,整个生产体系呈现「线性运行」的特征,每个岗位都是流水线上的一道工序。泰勒的管理体系与生产体系密切契合,能够最大化单位时间价值,提升岗位产出能力。
但是在商业环境错综复杂、融合创新成为主流、岗位边界日益模糊的VUCA时代,「非线性运行」成为新常态,此时一个精密细致的管理体系,反而可能成为妨碍效率的最大桎梏。
—4—
VUCA是是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组合,分别代表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模糊性(Ambiguity)。这是美国陆军在90年代提出的概念,反映他们对冷战后世界形势的解读。这个概念随后被引入商业领域,用以描述当今的商业环境。
那么在充满不确定性的VUCA时代,如何才能突破深井、灵活应变呢?
《赋能》一书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灵活的组织架构+充分的信息共享+赋能」。
A.灵活的组织架构

当组织架构由树状变成网状,独立个体之间互相关联、互为支撑,组成灵活的小团队;小团队之间同样互相关联、互为支撑,组成灵活的大团队。
如何让团队成员之间、团队之间互相支撑、互相帮助呢?答案是培养团队精神,明确共同目标,营造「互信互助」氛围。
B.充分的信息共享
实现信息共享需要从几方面努力:
首先是打破团队之间、个人之间的物理阻隔,让信息互通更容易发生;
其次是营造沟通共享的团队文化,摈弃官僚主义、资历主义,团队成员平等和睦相处,激发活力和创造力;
然后是不同团队之间进行人员交流,打破部门壁垒,促进信息互通。
C.赋能
赋能的含义就是赋予他人能力,「让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
实施赋能的关键,在于「像园丁一样去领导」,负责缔造环境、营造氛围,负责因材施教、用人所长,而不是独裁专制,只管发号施令,或者全凭一己之力,当超级英雄。
—5—
《赋能》书中关于深井病的解决方案,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乌托邦般美好的存在: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目标共享,信息互通,每个人都甘愿放弃一己私利,共同为团队利益拼搏奋斗。
囚徒困境在这里完美化解。
现实中,对于轻装上阵的初创公司,或者规模较小的存量企业,调整组织架构、变革管理模式、重塑企业文化可能都比较容易实现;而对于尾大难掉的大型企业、机构,积重难返,改良或革新,即便推行开来,也无法确保落地效果。
典型案例譬如当前轰轰烈烈的整顿「四风」活动,到达基层组织、单位,焉知不会成为新一轮形式主义。
或许,只能自下而上,从每一个小团队做起,从每一个团队成员做起,共同营造互信互助的团队氛围,打破个人之间的深井。
而这,取决于团队领导的管理风格,是充分赋能,还是独断专行。
—6—
回到文章开头那个例子,我的亲身经历。
如果指令更明确些,分工更合理些,结局有没有可能不一样呢?
所以体制内生存状态,似乎全凭运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