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7日 Lee公子 摘自《灵性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美)杰德·麦肯纳
要批评佛教并不容易。佛教是各大宗教里面最让人喜欢的,佛教徒也是现代灵修界当中的好好先生。美丽的传统、好看的建筑、迷人的雕像、古老的历史,有什么是让你不喜欢的?
佛教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温和。没有圣令或圣战,没有宗教法庭或十字军,没有恐怖分子或鸡奸者,只有一群很温和的人表现得很温和。事实上,佛教就是温和主义。
至少应该如此。
“佛陀”的意思是“觉者”,所以佛教也可以被称为觉醒主义。于是,大家很自然就会认为,你若想要觉醒,就该留意佛教一一觉醒主义。
这里的光线比较亮
然而,这种想法很不尊重对手,非常危险。自从某只猿猴的脑袋里出现第一颗自我觉察的火花之后,幻相女神玛雅就精准地掌控了情势。如果认为求道者中的新手只要加入佛教徒的行列,读几本书,接受一些新观念,就可以打垮玛雅女神,真的有点天真(过去25个世纪以来,数十亿真诚但不成功的求道者可以为证)。
另一方面,为何不能?为何这件事变得如此困难?只是寻求真相而已啊,真相不应该是最单纯的吗?如此无处不在且不会改变的真相,怎么会找不到?怎么可能找不到真相?这个可敬的组织就是为了寻找真相,甚至以此为名,结果却一败涂地。
问题出在哪里?
佛教为何没有造就众多佛陀?
问题出在佛教徒就像其他人一样,坚持化解无法化解的。他们不只想要觉察到"真相”,也想弄懂“不真”。如此希望鱼与熊掌兼得的结果,便产生了荒谬的理论、分化的派别、睿智的空话,以及零个佛陀。
他们坚持化解无法化解之事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佛教的“二谛”理论( Two Truths),这似乎是一个他们听不懂的尖刻笑话,但这种极端不合理的思维在所有追寻真相却失败了的人身上都可以找到。我们不要真相,我们要的是特定的真相:不会威胁到自我的真相,不存在的真相。我们坚决主张真相必须让我们所知的一切合理化,却不知道我们其实一无所知。
佛教里面最具启发性的莫过于四圣谛( Four Noble Truths),它们并非真相,却得到了可疑的崇高地位。四圣谛是佛教的基础,因此,佛教徒从一开始就打造了一个专属的真相版本。这个真相更多的是由市场力量所塑造,而不是那个尽管真实,却比较不受消费者青睐的真相。
佛教在灵性上也许让人很有饱足感,甚至很有营养,但就真相而言,它同样是垃圾食物,只不过换了不同的包装。你可以每天都吃,然后死的时候,你的觉醒程度会跟你刚加入时一模一样。
商品调包
佛教运用的是典型的“商品调包”手法。我们被橱窗展示的开悟所吸引,但上门之后,就被他们带到“慈悲”的货架那里。佛教徒如果诚实一点,可以把他们的名字改成“慈悲教”,但谁会想要这个?
这就是难处。他们无法用慈悲吸引我们上门,也无法履行开悟的承诺。当然不仅是慈悲,佛教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好东西与诱饵,几乎有任何人想要的任何东西,除了一个很明显的例外。
如果停在“无常”( Anicca)与“无我”( Anatta)这里,那么他们就有了很真实、很有效的教诲,值得自豪,但如此一来就不会有他们了,因为佛教会随着佛陀入灭而消失。那是很棒的商品,但没有顾客会上门。你必须玩这种不实广告的游戏,才能继续经营,因为在这一行,顾客永远是错的。你可以因诚实经营而破产、倒闭,或者因提供顾客想要的而生意兴旺—虽然客人嘴巴上说想要的,跟他们真正想要的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我、我、我
对外在的观察者来说,佛教徒的许多知识与修行似乎都聚焦在灵性上的自我成长。这也是难以反驳的,但如果从觉醒于幻相的观点来说,就很容易反驳了。
根本没有所谓的真实自我,所以任何想要扩张、提升、促进、改善、进化、荣耀、拯救它的尝试,都是全然的愚行。还有多少这类举动仅仅是为了增加个人的快乐、满足感,或是~一一我很不好意思说出来一一极乐?自我就是假我,而假我仅存于梦境之中。你若想挣脱梦境,就必须挣脱自我,不要安抚它,让它发出满足的咕噜声,也不要为了什么想象中更美好的未来而装饰它。
幻相女神的开悟游乐场
要批判如此受到尊崇与敬爱的宗教组织,诀窍就是别被拖入细节与辩论的泥沼中。事情很简单:如果佛教是关于觉醒,那就应该有人觉醒;如果不是关于觉醒,就应该改名。
当然,不是只有佛教才使用蒙混欺骗的商业手法,人类灵修界的所有系统之中都可以找到同样表里不一的例子。我们现在之所以提到佛教,是因为这种现象在佛教之中最明显,而不是企图对佛陀不敬。如果真有一位开悟的佛陀,那么是佛教侮辱了他的教诲,而不是这种有益健康的质疑。该责怪的是没穿衣服的国王身边那群跟班和马屁精,而不是那个说出真相的男孩。
佛教可以算是人类伟大的信仰系统中进化最完全的。如果你想要享受佛教所提供的种种益处,我完全不反对。但是,如果你想逃离幻相女神玛雅的掌控,那么我建议你更仔细地观察那些金色塑像的安详脸庞,看到那其实是不是玛雅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