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回到《心理学通识》。又到了周五的答疑时间。
这周的学习主题是问题解决,很多同学都拿出来自己在生活中的问题。
我们正好用这个机会,来复习一下问题解决的思路。
解决问题的时候,要识别自己给自己增加的条件限制。但既然内隐规则意识不到,我又如何把它说出来,还原成外显规则呢?
特别好,你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的思考非常深入。我理解,你的疑惑是,很多自我限制是我们自动给自己加上的,它游离在意识之外,我们根本发现不了,当然也就谈不上把它说出来,更没法让它从内隐规则变成外显,然后去打破它。对不对?
但我想说,生活中有一些规则并不隐蔽,我们是能看见的,只不过我们在看见它的时候,意识不到它就是“头脑中的规则”。什么意思呢?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验,遇到问题时找朋友求助,却发现他给的建议,你都会不假思索地否决?比如你说:“领导给我布置的任务太多了,做不完,怎么办?”朋友说:“下次他再给你布置任务,你要学会拒绝呀。”你想都不想,就说:“那不行,领导肯定会不高兴。”你注意到了吗?你随口说出的这句话,就是一个内隐规则:不能让领导不高兴。
如果对话继续下去,朋友不断提建议,你也会不断地否决,每一次都会暴露一个新的内隐规则。朋友说:“你要不要跟领导卖卖惨,说自己时间不够用。”你说:“不行,那样领导会觉得我缺乏能力。”朋友说:“找别的同事帮忙呢?”你说:“还是不要麻烦其他人吧。”最后,往往说得朋友哑口无言。
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你在问题背后附加了“不得罪领导、证明自己有能力、还不要给同事添麻烦”等等限制,这个问题就真的没法解决了。
你看,这些规则是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不假思索就加上的前提。但我们往往意识不到它们就是规则,我们把它们当成什么呢?当成天经地义的道理。比如你会想:不能让领导不舒服,理应如此啊!有什么好说的呢?
这就是为什么要把内隐规则特意说出来。说出来的本质,就是把一个自动过程变成有意识的,慢系统的加工。你要先看到自己是怎么被限制住的,才有机会进一步考虑,如何突破它。
佛系随缘
夫妻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为了更好地探讨解决方案,还有一个方法是请中立的第三方介入。但这样做,夫妻双方会不会就无法自行解决矛盾,而依赖第三方呢?
你的担心刚好可以回应前面一个提问:如何发现内隐规则?你看,你在提出自己的担心时,就呈现了一个内隐规则:夫妻双方应该自行解决矛盾,不能依靠第三方。假如两个人能靠自己解决,当然是最理想的。但如果实在解决不了,你就得考虑:有没有可能打破这个限制?那么你就要进一步思考:假设引入第三方,你害怕的是什么?
从这个提问中我看到的是:你害怕形成依赖。你看,到这一步,就已经完成了对问题的重新定义。你从害怕依赖,不希望引入第三方解决夫妻矛盾,变成了:你可以引入第三方,只是同时要考虑,怎么把依赖的问题解决好。新的定义问题的方式,就会让你多一些自由度。
那么,怎么解决对第三方的依赖问题呢?就像我们在问题解决这节课中讲到的,你需要对问题进一步定义:依赖对你最大的影响在哪里?问题越具体,才越是可以对症下药。
举个例子,你担心的依赖可能是:每次遇到矛盾都去找别人帮忙,次数多了,人家会不会不耐烦?换句话说,你的目标就是在找第三方寻求帮助时,尽量不要给别人增加负担。
这个问题我可太知道怎么办了:付费嘛!这不就是我们家庭咨询师的专业价值吗?约一个咨询师,让他作为第三方协助夫妻解决矛盾,你就不用担心给人家添麻烦了。同理,如果你担心依赖造成的其他问题,也可以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
庄华丽-杭州有道
课程中提到了一个例子:丈夫想吃家里做的饭,妻子不知道丈夫的需求,双方都觉得是对方的问题。这叫自我服务偏差。如果换一种情况,是丈夫想要妻子做饭,妻子却认为自己不该做饭,或者丈夫可以自己做。这可以理解为夫妻双方的自我服务偏差吗?两个人矛盾的本质是什么?又该如何解决呢?
我先解释一下,为什么前面一种情况叫做自我服务偏差?这是因为,夫妻双方共同遇到了一个问题:想在家吃饭的需求没有解决。导致它的原因是什么呢?双方的归因完全相反。丈夫的归因是:老婆没有做到位,是她不做饭。妻子的归因是:老公表达不清,是他不提需求。两个人都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所以叫做自我服务偏差。
但在你说的这个情景当中,不存在这种争议。丈夫和妻子表达得都很清楚了:丈夫就是想吃,而妻子就是不想做。所以,矛盾的本质是夫妻双方在家务分工上存在分歧。要解决这个问题,用不到归因方式这么“绕”的思考,只要重新调整双方的期待和需求就好了。
如果我是这个丈夫,我会去思考:妻子不想做饭,是她对做饭这件事本身就没兴趣吗?这种情况下,也许我们可以协商一种更适合的分工。就像你说的,丈夫也可以自己做啊。妻子可能只是不接受做饭,但她可以分担其他的家务,比如辅导孩子写作业。这样一来,问题就解决了。
另一种可能是,妻子是不喜欢被丈夫差遣:“凭什么你说要我做饭,我就该去做?”这种情况下,夫妻就要调整权力的问题。本来也没有谁“该”做饭,丈夫要学会表达请求,而不是下命令,而妻子也有拒绝这种请求的权利。
又或者,妻子不答应,是因为对这段关系有其他不满。这时候,他们就需要处理更大的矛盾。甚至,这个问题也可以不解决。就像课程里讲到的,跟问题共存也是一种思路,既然谁都不想做饭,那么大家一起吃外卖,或者请一位家政,都是一种应对之道。
我有一个亲密关系的问题:我看到丈夫每天忙碌奔波,常常委屈自己,我就叫他在我面前不用伪装。他却说,本来没感觉,听我说了反而觉得累和委屈。代入课程里的内容,就是我喜欢定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他喜欢与问题共存。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既保持亲密度,彼此又感到舒服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核心是定义清楚:这是“谁”的问题?你认为丈夫很累很委屈,他需要放松。你是在定义“他”的问题。这可能就是他不舒服的原因:他是否感觉委屈,他希望由自己定义。那么你能做的是什么呢?我建议,你换一个角度,为你自己定义问题。
你自己的问题是什么呢?很简单,看到他忙碌奔波,你有心疼的感受。你的问题就是心疼。也许你打算给他做点好吃的,陪他散散心,这都是为了表达和解决“你”的心疼。这一下,问题就在你的射程范围内了。他委不委屈,你说了不算。可是你心疼,这是你的主观感受。所以你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确定你是不是真的累,但是我想让你吃点好的,睡个好觉,这是为了让我自己安心一点。”这样,他既不需要承认自己累了,也能感受到你的好意。
学生目前表现出了 70 分的水平,可是家长的期望是 90 分,在我看来,孩子动力不足,且天赋一般。我该如何告知家长,这个期望太高了?
我猜提问的这位同学是一个老师。我当过老师,也是一个家长。我试着给你提供一些问题解决的思路。如果你直接跟家长说:“你对孩子的期望太高了,应该降低期望。”我们换位思考,不会有任何一个家长乐意听到这种话。但你记得我讲过一个提问吗?叫做:某某问题对你为什么会是问题?你看,家长期望高了,对老师为什么是一个问题?这样一想,你就会发现,作为老师,你最在意的可能还是学生。也许家长期望过高,这种压力会给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家长的期望给得越高,孩子的表现越差。这就是你定义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你就可以重新定义目标,不是用孩子实际的水平去说服家长。而是要跟家长一起探讨,用什么方式,才能给孩子带来更好的学习状态?你想想看,你这样跟家长说:“我感觉孩子现在背负的压力有一点太大了,反而让他进步更慢,我们可不可以一起做些调整,帮助他进步得更快一些?”这样一说,是不是就更容易沟通下去了?
我爸爸对于成功做外部归因,失败则做内部归因,他最近的十多年事业不太好,过得都很消沉。他曾经事业确实做得不错,可以说是超越了同龄人,但是他觉得那点成就不值一提。现在他年纪也大了,我很想帮一帮他,希望他能够开心一点。想问下李老师,可以怎么做,或者对他说些什么会好一些呢?
这是很多子女跟父母相处时,经常遇到的问题。我知道,站在孩子的角度,我们希望让父母拥有更积极、更乐观的认知。但我们想一想:对爸爸本人来说,他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他只是想获得一个正确的归因吗?不是的。如果他还在继续做事业,他可能需要用一个更准确的归因,来帮助自己对症下药。但他现在关心的显然不是这个了,他关心的也许是如何回顾自己的一生,用一种更坦然的方式看待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他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足,这是一种更成熟更释然的态度。反倒是把一切失败都归结为外部因素,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才会让他有更多的不甘心。作为子女,你可以为他做的最好的事,就是认同他:他说自己“不值一提”,你就当他是这样一个人,他已经把“不值一提”的自己做到了最好。你从这样一个人身上看到了:身为一个自认为能力普通的人,是如何尽力做出成绩的。你就把这些观察和感动反馈给你的爸爸。
本周答疑到此结束,感谢同学们的提问。欢迎你继续留言。